从昨天晚上到今天上午,我分别从两位高人口中听到“园丁”这个词,他们对该词解读得都很到位,让我确确实实对“园丁”一词有了比之前更通透的理解。
诚然,与通透的人聊天就是获益匪浅。
一、向熊老师取经
熊老师口出金句: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老师是园丁,是陪护作用,不能过分夸大自己的作用,应该做的是提升自己,扮演好园丁的角色,培育养护出多更符合自身特点的花草林木。社会不能也不该给“园丁”身上捆绑太多明显属于越界又越权的职责。让老师更像园丁,让孩子免于成人化,更像孩子。
这叫各司其责。这叫顺应自然规律。
这,就足够了。
很明显,社会的现实与这有太多的出入。
当社会大环境不可改变、不可抗拒时,反躬求诸己——先做好自己。
二、跟姚站长聊天
每次跟姚站长聊天室也会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悟,这次也不例外。
好巧不巧的,是姚站同样也聊到园丁。
一到他办公室,我的目光就被他桌上的两盆君子兰和玻璃脆吸引过去,颜色兼具深绿与墨绿,色泽又是十分光亮——好一派生机盎然!我家阳台上那两盆蔫不拉叽的朱顶红和蟹爪吊兰真的跟这没法比。
自然就向姚站讨教这养花有何诀窍。姚站笑着说,其实养花很简单,别操太多心、频繁浇水就ok。虽说平日里喝茶较多,但不会时不时的往花盆里浇茶叶水。
看花草们需要水的时候再出手,如何把握好度呢?待看那花盆底座的水消耗干了,花盆里的土壤也有微干时,一次性浇透,其他时间不去打扰,就让花草们自己生长自己消化吸收即可。
突然就想起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里的“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其实就是保存植物的天性,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否则只能打着爱的旗号,行的是害的实质。
姚站一席话特有深度,不去打扰它的成长,不过多的干预——这原来世间的许多万事万物的理是相同的。
姚站笑着把话头接过去,说这侍弄花草就跟育人相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把老师比作园丁是最恰当的——家长把孩子们送给我们,就相当于园丁打理自己花园果园里的不同林木一样。
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孩子就像杨树一样,不需要你修剪,没有过多的枝杈,它自动的就往上上涨,一直长到足够的度的时候才会分枝,且枝繁叶茂,这样的孩子千万不要过多干预,就让他自由成长。
有的孩子,可能来自于葡萄一样的家庭,需要偶尔的“搀扶”——在合适的时间“搭个架子”——才能助力其结出味美汁液甜的葡萄,若一刀切非得逼着他照着“参天大树”的标准“野蛮成长”,岂不悲哉?谁说“葡萄”就一定不如参天大树的价值高呢?
还有的孩子可能来自于爬墙虎一样的家庭,有的孩子是桃树,梨树乃至灌木………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他原本不同的属性,做园丁就是需要静心观察,抓住不同孩子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若非要一刀切,强令他们都长成参天大树,评价标准单一、扁平化,无疑是罔顾孩子的生命个性,给自己和孩子双方找不痛快,结果肯定是出力不讨好嘛。
多么贴切的比喻,多么透彻的解读,我的领悟不可谓不深。
姚站和熊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为人师者是园丁,需要细心观察,认真呵护。
一来不能过高的估计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弱化或者忽略了家庭和社会这个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和土壤。
二来又不能消极、不作为。需要运用自己的爱心和教育智慧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去认清不同孩子的不同特质,发现孩子、看见孩子,进而为他们创设出不同的生长环境,给予不同的成长节拍,让孩子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自由成长。
这,不就是找到孩子、发现孩子,让孩子们做回孩子自己吗?
又让我想起《丑小鸭》,安徒生确实是大师中的天花板,他借丑小鸭成长的故事告诉世人,人生最主要的就是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并做回自己。不能随随便便就被外界所束缚,被外界打压,被外界驯化乃至异化,以至于在成长中迷失了自我。
做回自己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为人师者,身上总被贴上许多标签: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太苦了,太悲情了。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等,太虚无缥缈、太高大上了,不具实操性。
都不如园丁一词来的更精准、更实在、更接地气儿。
我们就是园丁,负责“来料加工式”的因材施教。
先观察到手的这群孩子原本的生命状态如何,然后依据不同的特点,在不干扰到孩子成长状态的前提下,给予科学、理智、温情的引领,让孩子在做回自己的道路上,走的更稳、走得更远。
这就叫“以爱为底色,静心做教育”,在这一路花香满径的旅途中,实现孩子和教师个人的双向成长、双向奔赴。
岂不美哉?
园丁,就只做园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