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了一部电影:《告别有晴天》。
男主角,是曾让我疯狂着迷的汉尼拔扮演者:安东尼·霍普金斯。
故事发生在英国达灵顿公爵府,一座达官显贵经常聚集的府邸。男主角不是公爵府的主人,而是他的大管家:史蒂芬斯先生。
一位将一辈子奉献给主人的管家,能有什么精彩的人生呢?是啊,他的一生何止乏善可陈,更要命的是无趣到极致。
这种无趣,就像他的面部表情一样,毫无波澜。在我眼里,他根本脱离了人性,机械地笑,机械地问候,机械地走路......
其实我在生活中见多了这样的人,他们从不轻易表露情感,也看不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我曾一度好奇,在这种不露声色,毫无破绽的言行举止之下,到底隐藏着一颗怎样的内心呢?
然而电影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我只是看到了一个人隐忍的一生,被人皮面具包裹下的灵魂,犹如囚鸟,最终也没有被释放出来。
很明显,作为大管家的史蒂芬斯先生,是极度敬业且专业的。
公爵府经常接待各国元首政要,社会名流,每当他们在府上商讨国家大事,决定世界走向、政治局势时,史蒂芬斯总会兢兢业业地带领属下把他们服务到位。
他从不关注那些大人物们到底在谈什么,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等候吩咐或者安排工作。
在英国的上流社会,摆盘的讲究,菜式的吃法,各种规矩与礼仪,他都深谙于心。什么时候上菜,递盘,开门,挪椅,或者谁有什么样的需求,还有仆人们的业务水平,是他最关心的事。
很难想像,如此枯燥的又需时刻小心翼翼的工作,他居然能毫无怨言地将之贯穿一生,并且几乎放弃了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一切。
一年年过去了,父亲去世了,他因工作没有好好告别;年轻的仆人们相爱了,抱着对新生活的期待辞职了;唯一爱慕他多年的女管家肯顿小姐,受不了他的无动于衷也走了……
他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支撑他如此选择的信念便是,现代世界是一个以这些豪宅为中心而旋转的车轮,文明掌管在“那些伟大的绅士”手中,而以他的出身,如果想为创建更美好的世界尽绵薄之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豪宅里为“伟大的绅士”效力。
然而,几十年后的事实证明,他为之服务的公爵,只是一颗被别国玩得团团转的棋子。
公爵最终没落,成了媒体与民众讨伐的罪人。
而他的这种信念,在历史的风云流转之下,如一个荒谬的笑话。
显然,他意识到了,因为这种错误的信念,他错过太多。这其中最令人遗憾的,是他与女管家肯顿小姐的感情。
虽然他克制得很好,但还是露出了马脚。
在肯顿小姐对他表示出暧昧的举动时,他没有失态;当她告诉他自己答应了别人的求婚要辞职时,他甚至礼貌地表达了祝福。
但从他的目光里,从他的爱情小说里,还有那摔坏的一瓶红酒里,他的内心并非无动于衷。
而最终,理智战胜情感,他不能在事业上出丝毫差错,于是肯顿悲伤离去。
我以为这便是最后的结局。但二十年后,他收到来自离婚女管家写的长信,信里回忆他们曾共同拥有过的美好时光,并约他再次相见。
尽管史蒂芬森对新主人说有意把她再次挖过来做管家,但内心里,他是希望能借这次机会,弥补曾经的遗撼的。
我满心以为,经过大半辈子的风雨,他已经从教训中学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然而,当他们再次见面时,两人虽不似年轻时有距离感,但那种克制的气氛始终存在着。
史蒂芬斯还是没能表达出他的真实情感。
女管家乘车走的那一刻,她哭了,我也哭了。
这位年迈的总管先生,在生命的暮年里,又一次错过了属于他的爱情。
有些东西,装的太久,就成真了。仿佛戴在脸上的面具,到后来已经与脸孔融为一体,取不下来了。
我不敢评价史蒂芬斯先生的一生是失败的,在他身上,我看到一种“螺丝钉”的美感。为了某一种被人灌输的使命,宁愿放弃自己生而为人的权利。
从前,在有欲望就要去追求,有想法就要去实现,有感受就要去表达的社会里,我似乎更爱这种克制之美。
那种流行于上层社会中的绅士、优雅与理性,更像是作为文明人的一种高级状态。
但是如果这些需要以隐藏个人喜好,牺牲个人自由,压抑个人欲望来换取时,那么成为生命的乐趣又在哪里呢?
理智固然高级,使命固然重要,但人与人之间因爱而生的情感联结才是生命的真谛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