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随笔||《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赏析

随笔||《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赏析

作者: 罗坤_a9cb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18:22 被阅读0次

小序:古文(散文)写景、叙事、议论,言简意赅,富于哲理,与诗词皆为国粹精华。《昭明文选》与《古文观止》均是系统译介古代散文的范本,为古今学习古文的必备。当代《中华活页文选》曾系列翻译、评介,以飨广大读者。余亦选择推介历来脍炙人口之精典传世之作,系列分享爱好国粹古文者。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

蔺相如使和⽒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们都称赞他,⽽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情但不把和⽒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情却将和⽒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璧交给秦⼈,赵国得到了秦国的⼈情⼜害怕他们就将和⽒璧交给秦⼈。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害怕秦⼈却⼜挑起了他们的怒⽓的。

⾄于(如果)秦国要和⽒璧,⽽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五座城交给赵国⽽赵国不将和⽒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那就应该放弃和⽒璧;害怕放弃和⽒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设⽴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来取得和⽒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璧却不交出⼗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块和⽒璧的缘故⽽将⼗五座城池交给外⼈,那⼗五座城池的百姓⼀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草⼀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欺骗赵国得到了和⽒璧。但是因为⼀块璧的缘故让天下⼈都知道秦王不讲信⽤。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象这样秦王不⼀定不交出和⽒璧。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了⽓⽽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起带领⼗万⼤军来攻打邯郸。获胜⼀次就能将蔺相如⼀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赏析(一):

本⽂是⼀篇翻案⽂章。翻案⽂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远,令⼈信服。

本⽂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史实,予以否定,可谓先声夺⼈。接着,⽂章从三个⽅⾯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先,⽂章分析秦以⼗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乃“既畏⽽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所曲直”,后⼜代相如策划,指出相如“使舍⼈怀⽽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章层层递进,步步深⼊,从⽽逼出了全⽂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这⾥的“天”,应该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吧?

⾏⽂⾄此,⽂章已可作结,⽽作者⼜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看似与上⽂关系不⼤,但从“愈出⽽愈妙于⽤”⼀句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是为了⾃⼰,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已,这,⼤概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了吧。因⽽,本⽂结论之后的余波,决⾮可有可⽆的续貂之笔,⽤意特深。

赏析(二):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得到稀有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座城相交换,赵王于是令蔺相如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兑现诺言,终不辱使命而完璧归赵。文章始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即表示了异议,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指出赵国有诸多失策之处,而蔺相如完璧归赵实为“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贞此论,言辞咄咄,非纯为凿空之谈。

文章第一段,作者力排众说,对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未敢以为信也”。开门见山,毫无遮拦。接着分述其观点,展开全文。《史记》所载的“完璧归赵”始末,事启端于秦昭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结束于“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作者据此断言,虽秦强赵弱,但秦“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也就是说秦当时的本意只是想要得到和氏璧,而没有打算以此为借口进攻赵国。作者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和氏璧事件的本质方面,而不去纠缠其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具体情节,根据史实得出了使人信服的论断。然而作者并没有以事后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而是允许赵国对秦的实情本意有“得”与“不得”的两种选择;对秦的威胁有“畏”与“弗畏”的不同反应。偏执一言,就不近情理;面面俱到,才让人心服口服。赵国的“得”与“不得”,“畏”与“弗畏”都无可非议,作者要批评的是蔺相如“既畏之而复挑其怒”的自相矛盾的做法。换句话说,无论蔺相如如何智勇,而做出可能招致“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的事,也是不足取法的。作者跳出前人只见个人不见大局的窠臼,正本寻源,一新读者耳目。

文章第二段,作者以“得”与“畏”为前提错综组合成四个判断,包罗了赵国的一切可能情况,令人信服地得出了所谓“两言决耳”的必然性结论——“予”或是“弗予”。承认作者的前提就必须承认他的结论,这就是逻辑力量的所在。

第三段中作者为蔺相如拟设了一段对秦王的言辞,其所以有力,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以城易璧则民怨,不予城而欺赵则失信于天下这样的二难推理。秦王要摆脱这种两难的困境就只有“返璧”这唯一的出路。本文区区不足四百字,却包含了几处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果说卓越的史识是这篇文章的躯体的话,那么支撑它的正是强有力的逻辑之足。

为了不使读者生疑,作者便用归结于天的说法,含蓄地表示虽然完璧归赵了,可是也不能说明蔺相如的做法正确,恶果没有产生,只是事出偶然罢了。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者此处是反其意而用之。纵观全文。文章开头一句揭示全文论旨,“人皆称之”与“予未敢以为信”一反一正相对提出,自然地引发下文。文章的主干是第二、三两段。作者先论“情”,后析“理”,双管齐下。论“情”,则由秦及赵丝丝入扣,抓住“得”“畏”二字论清蔺相如“既畏而复挑其怒”的失策。析“理”,则先破后立多方设想,辩清“曲”“直”两字,证明“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的荒悖。“情”“理”两层文有先后,意有轻重,作者思路清晰可见文学赏析中国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里表现出来。散文特征在语言上是求简与求精相结合的。所谓“求简”,就是字数、篇幅简要;所谓“求精”,就是语言精当,语意精辟。例如首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语言上求简与求精相结合,言简意赅地发表了作者的论点。该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该文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先声夺人。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蔺相如策划,指出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这里的“天”,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表面上与上文关系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表现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其实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因而,该文结论之后的余波,决非可有可无的续貂之笔,用意特深。章法上散聚结合,定主宾之序、掌均变之衡,征节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驭圆缺参差,见开合呼应,求从顺言自然 ,文章最后一段审美上,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作者简介: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aw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