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读书会,第一个要点是,没有所谓“个人的命运”,表面上个人的命运实际上都是社会和时代影响的产物。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一个面相。《东京女子图鉴》里的绫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
在这个前提下,《东京女子图鉴》就成为了一窥由工业时代转向信息时代过渡期社会的一个窗口。绫的一连串挫败的遭遇,既是时代背景的体现,也反映出好的财富铭印的重要性。
从挣钱的角度,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是,劳动力的增值速度远小于资产的增值速度,因此只依靠劳动力来安身立命的话,必定会被巨大的不安全感吞没。给自己设立一个“资产筐”,时刻提醒自己像购买消费品一样购入资产,才有可能为自己构筑起金钱上的安全感。
从花钱的角度,许多人会有一种“越穷越花、越花越穷”的感觉,实际上是出于感觉贫穷、没钱而产生的匮乏心态,而更加迫切地渴望通过“买东西”的这个行为带来生活的改变。另一种情况,“上班使我贫穷”的感觉,一方面是由于上班带来应酬的需要而增加开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上班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广告、攀比和诱惑而导致非理性的或者冲动的消费。许多商品被人为地附加了许多的“故事”和“价值”,由此营造出虚幻的需求而刺激购买的欲望。但是,买了这个口红、这双鞋,就会有好姻缘了吗?买了这个手机、这部车,就是成功人士了吗?事实上,在虚构故事所追求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因此大部分为期望中的生活改变而买的东西并不能带来所期待的改变。而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还是强烈的匮乏感在驱动着人生。因此,对广告、对自己的欲望保持意识,尽量成为一个理性的人,远离冲动和匮乏,才能远离消费主义的陷阱。
了解了购置资产的必要性,下一个问题就是要怎样开始购置了。其中很关键的一步是要转变看待很多事物的方式。看穿消费品背后的虚幻故事;主动学习投资和理财相关的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打破自己与投资之间的“心理障碍”或者“心理距离”,把投资的产品当作平常的消费品来看待。投资并不是为了赚多少的钱,而是为了防止这些钱变成买回来就扑空的消费品。
除此之外,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别人,也是影响财富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物质上的攀比、消费背后的虚构故事、某个社会阶层“应该”的样子,都是由于对自己的认识的缺失,只能透过别人的视角来获得存在感,导致营利目的的虚构故事代替自己为自己预设了欲望,造成对自己、对他人的物化。“物”的生活中不会有“人”的感受和体验,“物”与“物”之间也无法建立深刻的情感连结。跳脱出“物”的幻象,重新回到“人”的视角,才能感受到作为“人”的自己和他人的独特、珍贵与不易。真正把人当作“人”,对人慷慨、为人设想,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感与合作。
然而,同所有伟大的哲学思想一致,通往幸福的路最终指向了自己。想要脱离“精神空虚”、跳出消费主义的牢笼,最终需要走上一条“由艺入道”的路,找到一件事情,通过专注修炼这项技艺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同时观察自己的功利心。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做的每一件事、我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道”,都和我的生命相关。在每一件事、每一个角色中,都会面对自己的“贪嗔痴”,都能磨练自己。怀着这样的领悟,生活会展现出全然不同的样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