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的意义

作者: 冰上之路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11:25 被阅读49次

    清明节,于2008年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定为“法定节假日”,其实在早在193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也规定每年的4月5日为国定假日.如果再向前追溯,相传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公--重耳有关”,细细算来,已经有2700多年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薪火相传,一直没有被遗忘,反而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来了呢?

    清明假期

    1.帝王以“孝”治天下

    前些日子读到《枢纽》,其中讲述的“天下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天下观这基本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观点,正是有了这种宏大的观念,才得以将中原文化、草原文化、雪域高原、海洋甚至是中亚文化融为一体,形成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不等同于汉文化)”。从西域到黄海,从漠北到南海,这样一片广袤的土地,如何治理呢?这是千百年来统治者的一个大难题。

    旧时广阔的疆域

    古代明君贤相,都很注重孝道,其中“理学”思想中的核心--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齐家”放在最前面,这与早期的国家概念有关(那是的国定不能等同于现在的民主国家,是一个松散而宽泛的概念),同时也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何以齐家呢?最为简单的道理就是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同时还要尊卑有序(当然与现代的民主平等观念相去甚远),个人理解齐家中最为核心的原则应该是“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宽泛来讲,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也包括:君王、先贤、圣人等,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自己的族亲长辈、老师等。通过这两层关系,在农耕文化(也包含半农耕文化--草原与中原的毗邻地带)社会条件下,可以保持小群体的稳定性,也可以对大社会产生的一种敬仰,保持整体社会的凝聚力与发展性。

    好书

    所以很多古代君王宣扬自己“以孝治天下”,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下移,让所有人都知道:就算帝王也是有家人的,也是爱家人的,与下层人民进行一种“文化共制、思想共制”,达到上行下仿的目的。所以官员买帐,百姓认同,国家昌顺。

    2. “给于”十字路口的我们

    我们这一代(1970~1995年)是幸运的一代人,没有经历战争的硝烟,没有经历难熬的饥荒,也没有经历强权的禁锢。同时也是自由的一代人,我们可以任意的南来北往,可以随心的拼搏努力,可以大胆的创新创业。更是共享经济腾飞的一代人,我们有丰盈的物质选择,享受科技飞速进步带来的便利.

    城市

    我们也是站在岔路口的一代人.很多传统文化随着快速的城市正在"淡化"或消失,这些传统文化就包含现在法定的三大节日“清明节、端午节、春节”,这不仅代表着一种简单的仪式,更是传递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今天很流行一句话“一切向钱看”,这句话放在市场经济的角度下,本身没有过大的问题,因为有了钱,就能提高生活的物质水平。但是在精神层面,不见得钱够多了,就真的幸福了,内心就真的自由了,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体,还需要“精神”的滋养。人类是群居动物,单独个体的精神快乐,往往是建立在小群体(小圈子)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就需要这些所谓的节日来凝聚,来支撑。

    清明节,就带给我们这样的支撑:

    1) 祭祖,在一座座石碑前倒出自己的思念、心声、希望,对故去的亲人表达长久的哀思,回忆那些过去的时光,让我们的“孝心”得以满足与释放。祈祷故去的亲人保佑我们,保佑我们的孩子及家人,表达一种世代相传的亲情。

    2)团聚,现在社会是一个快速分散流动的社会,就算至亲也很少时间团聚,刚好趁着祭祖的契机,所有的亲人都可以聚集到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同时也分享自己的快乐、困苦,作为内心情感的一个宣泄口,在一个大的群体里,往往可以获得快乐、舒心。其实也就是一种"八卦",但是这种八卦对人是绝对有好处的。

    3) 传承,看着我们的父辈如何去祭奠我们的祖先,看着他们执行的各种仪式,对仪式的各种讲究,这其实并不是一种面子工程,每一个仪式都有它本来的意义与价值。比如对墓园除草,就可表现出三点意义:之一是这所墓园仍有“后代”,之二是爱祖先之心,之三就是爱我们自己之心。在除草的过程中,思想上必有所得。这些仪式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传承,如果我们不能接下“这一棒”,可能就会真的失传,于民族、家族、个人均是一种重大的损失。

    所以,国家法定节假日就是让我们去拜祭祖先,亲人团圆,遵循传统。

    3.“传于”下一代

    笑脸

    现代化的人门,由于知识与科技的进步,使得思想的半径无限扩大,想着宇宙有多大?起点在哪里?脚步的半径也扩大了,排除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可以在24小时内到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但现代大部分人却不愿意“出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尽心所想--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孩子,由于缺少同伴,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一片清清的绿园,他们只能呆在家里,除开塑胶玩具,就剩电子游戏……

    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世界里,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从小就可以耳濡目染,可以直接通过模仿学习,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深处。城市化成长的孩子们,他们看到的是车水马龙、人流攒动,了解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大概只有三个渠道:课堂上老师讲起、饭桌前父母讲起、回乡赶热闹似的的偶遇。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也就产生了三个对等的影像:故事、好故事、有趣的故事……

    清明节:带给他们这样的回忆

    1.一趟旅行

    菜花

    清明节,恰逢暮春时节,蝴蝶飞舞,万山翠绿,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一家人去拜祭祖先的同时,踏着春风,品着新味,看着美景,于孩子们而言,是一份难得的喜悦与惊奇。离开狭窄的房间,抛弃玩具与电子游戏,去到广阔的原野,肆意的奔跑,拉着嫩芽、追着蜜蜂、鸟语而歌。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不仅强身健体,更能怡情养性,所以,这是孩子们快乐旅行。

    2.一场游戏

    游戏

    游戏上半场是这样的: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亲戚)一起交流,大城市的孩子告诉小城市孩子--我们那里人很多,上学过马路得排队、去游乐场玩得排队、甚至上厕所都得排队,但我们那里有很多科学馆,那里有很多有趣的科学展示与科学试验,非常有趣……农村的孩子告诉城市里的孩子,我们那里有很油菜花、有田野、有山坡,我们天天除了上学,就是在田间地头玩乐,听说你们城市里的孩子除了上学就是做家庭作业,这是真的吗?除了讲这些,大家还讲各自的玩具……

    游戏下半场是这样的:孩子一起来到墓地,看着自己的亲人、长辈在忙活着什么?举行着什么样的仪式,同时也向父辈请教这些仪式“为什么”?孩子在一起同时也讨论这些仪式与他们平常的游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最后,大家一起跪下来,向祖先行礼,这个拜祭的过程,可能是整个“游戏”中最为庄严的,大家都很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感染力,也是影响力,更是一种情怀上的穿透力。

    3.一个家族

    在下一代孩子心中,可能很难理解什么是一个大家族,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核心家庭”,远离自己的族亲,从个体自由度来讲这是一件好事,个体就是单独的个体,不在被捆绑在一个大家族的“庭院”里。但于人类这种特殊的群居生物而言,也有其负作用,借助清明节的契机,可以让孩子们重温自己的家族历史,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心灵的健全绝对是有帮助的。

    在节日期间,一个大的家族聚在一起,方便孩子们认识自己的长辈,通过一年一年的重复,让孩子的心灵刻上长辈的模样与家族足迹,这是家族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因为在中华文明的内核中---有“家天下”的观念。当父辈把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的时候,我们也得将其交到我们的接班人手中,这样的家族才会长青,国家才会长盛,民族才会中兴。

    结语:在这个纵横变化万千的时代中,有这样的“法定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温故知新,也是一个人的历经成长,于我们是一种欣慰,于孩子是一种继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节”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ch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