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瓦托夫斯基(1966)写道:
还有个平凡的事实也许会让一些人觉得震惊: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任何其它事物的模型!
这暗示,在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可能有最少一个共同的属性。这可以联系到吉哈德·格尔布曼(2002)讨论的“可模型化性”(modellability)概念,其可模型化的头两项条件就是:存在性假设和最少一个属性的给予性(givenness)。
没谁会因为一个事物具有另一事物的属性就当他是模型——一个事物可以有很多种用途,而在某种用途之下被称之为模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模型用法论给出了回答:
- 用作模型的事物具有另一事物(被模型化)的一些属性
——有些是“直接拥有”,例如具有相同的颜色;
——有些是“间接拥有”,例如以语言说明其颜色(或者说,编码); - 用作模型的事物是被模型化事物的替代
——为了任何目的,甚至目的不明确 - 上述替代的作用是基于前面提到的“某些属性”
——如此该事物的作用不是基于这些属性,它就不是模型
——这些属性不是被当作该事物(模型实体)本身的属性,而是其模型化对象的属性。
上述情形或条件决定了一个事物怎样成为另一事物的模型。我们可以这样界定:
模型是特定情形下的一种角色;在该情形中,它直接或间接拥有另一事物的某些属性,并基于这些属性而起到该事物替代的作用。
一些事物(或人)似乎天生就是做模型的,所以常直接被称为模型(比如地球仪或模特),但我们应该明白,那实际上不过是这些事物或人(比如做模特的人)的一种作用或角色(比如,模特是一种职业)。
————
[1] Wartofsky, Marx W. (1966). The model muddle: Proposals for an immodest realism. In Cohen, R.S. and Wartofsky, M.W., editors, Models: Represent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D. Reidel, Dordrecht, 1979.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u7Tfb2eDxOcC
[2] Gelbmann, Gerhard. (2002). An Outline of Pragmatologic Model-Theory (sec. Stachowiak). Semiotic Subjectivity II. http://sammelpunkt.philo.at:8080/565/
原发:企业工程论坛,*Wartofsky: “anything can be a model of anything else!”*, 2012,
http://www.ee-forum.org/pub/ty/2012-07-p3305.html
作者印:dcb44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