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母爱会让我们受伤?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提问一下:有多少人是在母爱的控制下成长的?母爱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情感的束缚?当“为你好”成为一种负担,母爱是否失去了本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0274d8780bc03fa8.jpg)
细数近几年来看过的各种教育类书籍,大多数都是在鼓励母亲、帮助母亲了解孩子,以正确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相处,或者是在重视自己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素养,以应对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dbdefba09152b0ae.jpg)
可见,此类书籍以正向教育为目的,用以凸显母爱的伟大。但有一种母爱会让我们受伤,也会让我们失去独立的能力,并对未来的生活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与叛逆心相关,却又不能完全的归结于叛逆。归根结底,不论是情感的束缚、屈从、漠视、遗忘,或是压抑,所带来的终将是爆发式的情绪释放。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9c8efe30320877e6.jpg)
就像戛纳获奖影片《钢琴教师》原著小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后浪/后浪文学出品,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里的主人公那样:一面咒骂母亲,一面期待她的吻;一时控制情人,一时又顺从迎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e483433bd6bc1b09.jpg)
小说女主人公埃丽卡生活的环境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压抑,因其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使其即便已年届不惑,仍需时刻活在母亲的监视之下,这种令人窒息式的母爱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如身临其境般有种被扼住脖子的感觉。而女主人公的对抗也在作者的笔触下仿佛下一刻便会爆发一般。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c44208d911b6abb0.jpg)
译者在译后序中曾写到: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的母女关系。这样异化了的母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并不多见,但是由表及里而引发的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却是发人深省的。作者用一种自传式的视角勾勒出女主人公与母亲间的抗争,寻求自由的努力以及最后所导致的悲惨结局,将现实与理想间的冲突,自由与抗争下的大胆尝试刻画的入木三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dcb46b4395b4f2c7.jpg)
我们在女主人公压抑的情感中感受其不安的灵魂,在其抗争的、不安分的冲突下一次次的看见其挣脱社会桎梏、探索自我的大胆尝试。
当她在试图掌控自己命运的过程中寻求自我时,她所经历的控制与征服、激情与理智、现实与幻想、性别与身份的戏剧式的人生,也将在其一次次的碰撞中让情感的迸发贯穿整个抗争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