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董卿的遗憾和高晓松的阶层

董卿的遗憾和高晓松的阶层

作者: 点亮自我 | 来源:发表于2017-03-09 09:00 被阅读0次

    这两天看到两篇文字,忍不住想说两句。第一篇标题是《董卿的遗憾,别断了让孩子通往高贵的路》,看了半天没看出和董卿有什么关系。第二篇是《替别人打抱不平其实是因为刺痛的是自己》,是关于一期奇葩说的评论。这一期里,一个两年前落选《奇葩说》的年轻人,觉得第一次错过了爆红的机会,这次抱着必胜的决心再闯《奇葩大会》,再一次铩羽而归。

    在第一篇里,最主要的观点好像是“见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经历越多,孩子就会越淡定、豁达。因为孩子每天的经历,都将组合成为他们的人生;而身为父母,我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经历。”这个观点我觉得没什么问题,问题是通篇实际上想表述的是最后一句:“不然,即使因为《中国诗词大会》刷遍朋友圈的董卿,说起“不能照镜子、不能穿衣服”的童年,即使最终收到了爸爸的道歉,内心依然遗憾无比。”然后标题是“别断了孩子通往高贵的路“。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什么愿望,就会“似一把把利剑,让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杀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将他们禁锢于眼前的一粥一饭。”这“一把把利剑”究竟是刺向谁的?而“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就是他们想要的衣服,很贵的车厘子(文中的例子),和某种所谓“高贵”?我觉得“期待”和“经历”终究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而谈。

    碰巧又看到另一篇文字,评论高晓松在一期节目里的言辞。在这期节目里,选手冉高鸣先是抛出了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几个“新颖”的描述:他说道“廉价健身房是养鸡场”,“穷游时两男两女睡80一晚的大头床,很淫荡”,他还说“生活不检点,跟穷困潦倒比起来,屁都不是”等等,充斥着对现在的贫穷生活的厌恶。于是高晓松打断了他:“虽然我们不评价别人的三观,但是我听了有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我觉得你作为一个并不富有的人,你在侮辱这个阶级,以及他们的生活。我觉得你从这样的平凡生活里能发现美,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哪里都能发现美。但是你说的这些,大多数我们的这些普通人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所以你这样说让我觉得很冒犯。”很多人对这段文字有争议,说高晓松居高临下。我倒觉得高晓松可能情商没有蔡康永高,可是他说的是真话。他说的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不愿面对的,也许是政治不正确的。然而那是现实,而且是我们所有人一起制造出来的现实——每个人都被教育要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而这高人一等的衡量则是你拥有的、你享受的。如第一篇文字里说的:“这位爸爸口中‘想尝尝(很贵的车厘子)的念头’,就是孩子对一种事物或者一种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很大程度上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动力。”

    把这两篇不相干的文字联系起来,是里面的透漏出来的对自己的阶层的深深厌恶,然后是对达不到下一个阶层的自己的深深厌恶。这厌恶来自我们不能吃很贵的车厘子,不能穿漂亮衣服,不能在高级健身房锻炼,不能住五星级酒店。。。或者说我们对自己的阶层的厌恶,也许来自鲁迅的话“你也配姓赵?”我们奋斗一生,想换得一个“姓赵”的身份。问题在于,这个奋斗的一生里,我们快乐吗?好多年前,有另一篇文章《我努力了十八年 才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个来自农村的寒门学子,描述自己如何花了十八年的巨大努力,来换得一杯星巴克的咖啡。这十八年的努力,看不出有一丝快乐。

    我们不是要放弃奋斗和努力,而是要enjoy这个奋斗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梦想成为马云,只是,让自己enjoy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而不是厌恶脚下的每一步,只憧憬着自己成为马云的那一天。换一个角度说,你想成为马云,你就一生活在马云的阴影里。如果你一生的追求就是“穿可以照镜子的衣服”,就可能一生遗憾。孔子两千多年前就在教我们合适的富贵观。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子还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也有人说,我牺牲自己的一生去换一个姓赵的身份,然后我的儿孙就可以姓赵了。问题是他们从你身上学到的价值观是什么?这大概就是好多富二代的问题之所在吧?穷奢极欲,炫富享乐,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从你身上学到的,不是enjoy栽树的过程,而是只enjoy树上结出的果实。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丰满。活出自己define 的成功,而不是别人define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快乐。子又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另一个话题,当高晓松说“那个阶级”的时候,好多人觉得被冒犯了,很多人吐槽高晓松的三观。90年代的畅销书,保罗福赛尔写的《class》里面说:“面对(等级)这个问题时,人们恰恰暴露了对社会等级的敏感:越是感到烦恼和愤怒,越说明等级存在的真实和严酷。”讽刺的是,这本书的中文译名翻译成《格调》,而class也翻成等级。实际上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阶级斗争的英文原文是class struggle。R.H.托尼在《平等》一书里写道:“‘等级’这个词暗示着种种令人不快的联想。”我们也会问:“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

    BBC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成长》,通过讲述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的14位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试图追问决定人生的答案。这不仅仅是一部引人思考的纪录片,更是一个追问人生命运的社会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不出乎意料。纪录片所选取的十四个孩子,除了有精神疾病在56岁才告知的Neil,还有从一个小村子里考上了牛津物理学系的Nick,几乎所有的小孩都维持着他们的阶层——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长大后仍然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而出身较差的孩子最终也止于平庸,艰难度日。阶级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强大。仅仅是依靠聪明、努力之类的东西,就想实现等级的跃迁,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许多客观因素在限制你。

    这并非是悲观的结论。纪录片中有一段话:“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不管是哪个阶层的人,让自己保持向上的状态,focus on who you are——我们那些内在的品质、修养、健康等等, 而非what you are——那些外在的标签和你以为你拥有的,才能过快乐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董卿的遗憾和高晓松的阶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fw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