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镜子
喜欢我的文章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烟火中的人间》,与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就是我们要过的人生。

01
最近,我的闺蜜跟我说,她相亲了一个男人。
对方是一个非常注重情调的人。
总是穿着笔挺的西装,留着精心收拾过的发型,凡约会必去高档且有情调的地方。
路上遇见一个摆地摊的小吃店,必离得远远的。
可是,那个男人只是一个小企业的科员,工资不会超过5000元。
其实,他的收入完全支撑不起他这样高昂的消费支出。
我对闺蜜说,这就是网上流行的“伪精致”男人。
闺蜜也笑了,是啊,只是没有想到,他遇见了这次疫情,真正的生活暴露得一览无余。
再也没有星巴克的摩卡和焦糖玛琪朵,没有西缇牛排,也没有土耳其烤羊膝。
有的只是无力的现实和人生。
这样的情形何其惨痛,何其无奈。
什么是伪精致?
就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从存款上讲,他们就是新时代里的“新穷人”。
《人民日报》 曾对这类人的生活状态做出总结:
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 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从他们的朋友圈和外表看,他们很有钱,有生活得高品质的能力,但实际上他们非常穷。
他们所追求的往往只是美好的表象。
闺蜜说,那个男人小的时候,家庭条件非常好,家里开着厂子,住着别墅,雇着保姆,后来家道中落,经济大不如从前,却还没有改变曾经生活的习惯,追求的总是超越了现实能承载的。
这让她跟他相处起来,感觉很累。
我的闺蜜是一个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如果只有一块钱,绝对会把所有开支控制在一块钱以内。
所以,在经历了几次约会后,再次相约时她请求找一个相对适中的地方吃饭,结果被拒绝了,这让她很难接受,最后考虑再三,选择了分手。
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网络的不断进步,也催生着消费观念的改变。
以前的保守传统的消费理念已经慢慢变成花明天的钱,过好今天的生活的超前消费理念。
其次,信息的开放,人与人之间的对比面逐步扩大,这就滋生了一场矛盾。
即物质条件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矛盾的爆发点就集中表现在群“伪精致”者身上。
著名社会学家罗峰认为“伪精致”人群有三种特征:
一是他们在城市中工作与生活,尤其是一线城市,有着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较高的生活质量。二是他们的收入在总体看来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但又与支出之间严重不平衡,以至于资产和存款接近于零,甚至不少人还处于负债状态。三是一般处于未婚,单身的状态。
很明显,闺蜜的相亲对象完全符合以上的三种特征。
03
这几日被一篇名为《被“伪精致”掏空的二胎爸爸,一节礼仪课2千元,只为孩子国际化》的文章刷屏。
文章中的爸爸是一个工薪阶层,全家收入加起来一个月仅六七千元,却给孩子上一个月三千的私立幼儿园,一节就需要2688元的礼仪课,再加上给孩子平时吃穿用度,最终信用卡刷爆,填补不了,只能依仗公婆的退休金来贴补自己。
“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下来”这或许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却是他们正在做的事。
于是,我寻找了几个访谈对象,分析他们的消费心理:
对生活用品品质的盲目追求。访谈对象H君说:
“我对生活是有一定追求的,牙膏一定要用韩国进口品牌的挤压式,喝水的保温杯也一定选日韩的高端品牌,因为我认为只有品牌才能保证品质。”
天猫发布的2019十大消费趋势时指出:
近一年来,年轻人在淘系平台上购买的摆件金额超过120亿;购买的壁画金额超过50亿;在大英博物馆天猫旗舰店花的钱,总金额超过8000万元;而北欧设计风产品,销量同比增长88%……
从这些数据表现上不难看出,对于追求品质的年轻人来说,精致的生活不止是脸上光彩,他们身处的环境也要同样有气质,不然,连发朋友圈的借口都没有。
追求体面的炫耀性消费心理。他们当中很多人为了显示自己独有的品味、时尚和社会地位,会毫不吝啬地用一种奢侈的表象来迷惑众人,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有优越感。
社会学家高彦菁在评判此类人群时说他们是“有缺陷的消费者”。
他认为,
这样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是带有炫耀性成分的,所以也可以叫做“炫耀性消费者”。
他们很多是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却在提升生活品质消费中往往比高收入阶层更阔绰。
不言而喻,这种炫耀性消费其实是一种意识的外显性效应,就是说想要赢得及维持他人的尊重,就要有足够的外在证据来证明。
炫耀的背后往往是自卑心的体现。
正是带着这种自卑性的消费心理,他们越穷越买,越买越穷,最终陷入消费主义的怪圈无法自拔。
追求群体的认同心理。在访谈中,很多人都表示,其实自己当初也没有想到要买一些超越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但看着别人买了,别人这么做了,于是就开始参照别人,倾向于选择这样的消费方式,这就是追求群体认同感。
这种消费有些时候是被动的。
访谈者L君说:
“我们办公室有7个人,每次买东西大家都聚到一次,还专门建立了一个购物群,群里的人都在买,你也不好意思不买,到时候收到快递时,大家都在边拆边讨论,你总不能不融入集体吧。”
注重自我的个性表达和体验。大部分的“伪精致”的人是属于80后,90后,他们对个性地追求更为强烈,也就更希望通过享受寻找一种新的更加舒服的生活方式。
2019年,BCG(波士顿咨询公司)与腾讯联合一起发布的《2019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者数字行为洞察》报告显示:
中国占据了全球奢侈品市场1/3,而年轻化趋势继续,30岁以下人群承揽了高端奢侈品42%的消费。
访谈者Y女士是一名90后,在一家中型企业做文职,每月的收入不超过4000元,但她的手提包几乎都是上万元的国际名牌,她说:
“我买的东西大部分还是包和衣服之类,穿得漂亮,用得上档次,自己也会舒服一些,毕竟不是品牌的东西,你对它的信任度就不高。”
04
这几年来,网上频频出现因过度消费导致家庭矛盾,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的新闻。
虽然我们知道过度消费只是一种消费形式,是个人自由选择的一种权利,没有什么大的错误。
但种种现象表明,只考虑能不能用得上爱马仕、LV,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超出个人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费,是不能长久的,对家庭和社会也具有非常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
而与这样的人谈恋爱必定会产生强烈的摩擦,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
当我问访谈者: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优雅与精致?
他们大多都沉默了。很显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也不是笃定的。
05
哈利法克斯曾说:
“过于烦恼和过于愉悦都是过高评价世界的方式,前者比后者更糟。”
“伪精致”人群似乎两者都兼有。
作家李银河也说过:
“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年过九旬的叶嘉莹,经常一锅开水,青菜往里头一煮,蒸几个馒头,就是一顿。却每日沉浸在书海中,被诗词充满,丰富而充盈。
李嘉诚一套西装可以穿十年八年;皮鞋坏了他觉得扔掉可惜,补一补还接着穿;
娃哈哈宗庆后一年消费不超过5万元,而那些他真正愿意消费的绝对只是因为他的基本需求。
他们有条件精致,有能力奢侈,可他们却没有。
因为,他们的内心是平静的,他们不需要用外在的装饰来表现内心的强大,也不会用一时的冲动来满足自己不必要的需求。
对于“伪精致”的人来说,最迫切的是需要的是对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摒弃因盲目追求超前、时尚和享受而带来的肆意消费的行为。
回归现实,回归平淡,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