滺然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英国有句谚语:“成功是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快乐接受你得到的东西。”孩子是上天的福赐,请接受你的孩子,不要每天挑她的毛病,她的一切来自你,你的态度会塑造成最后的她,请珍惜上天给你的礼物。我们应该开心于孩子的开心,惊讶于孩子们的成长,吃惊于孩子们的独立,享受于孩子们的快乐。对孩子过于和善而不坚定可能会变成骄纵孩子,过于坚定而不和善则可能变成过度严厉。“和善”意味着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而娇惯孩子并不是尊重孩子,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也不是尊重;若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剥夺孩子成长和体验“抗挫折力”的机会。
不知不觉一个月又快过去了,这一个月洋洋的进步很大,不仅会用简单的语言和大人们进行交流,还懂得了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承认错误“错、错;自觉接受惩罚‘面壁思过’”,抓住错误进行教育也就是所说的“机会教育”,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承认——和好——解决”借机培养孩子的责任和担当,所以洋洋总是不断创造“奇迹”。为此爷爷奖励了活动的《动物识字版》和《中英文点独挂本》,洋洋自己可以动手识字了,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目前最多两个字)都给大家带来无尽的欢乐与幸福。
夏天怎么这么热啊
唉,不开空调热的睡不着,开着空调睡觉我(洋洋)又被冻感冒了,发烧、头疼、胃也不舒服妈妈给我喂的药好苦啊!我吃过药后又大汗淋漓的衣服汗湿了一套又一套,奶奶也不停地给我洗(洗衣服,擦手心和脚心帮助降温)。好难受啊!夜晚也休息不好“哼哼--唧唧,哎吆--哎吆”地哭个不停,昨天睡前哭的还吐了呢;奶奶说吐一吐,胃里会舒服点的。可今天感觉还是那么难受呢?此时烦躁极了(7月12日21:31分)只粘着妈妈一个人,奶奶要抱抱也不愿意。生病了,怎么这么难受啊!让妈妈和奶奶也陪着休息不好。妈妈喂我吃药,我还是配合的我也想快快好起来啊,两天了可我还是这么难受啊!夏天真的很烦人啊,一不小心被蚊虫“亲一口”,浑身这个点那个包的又痛又痒。奶奶说:“蚊虫爱叮咬孩子,因为身上的味道香甜,所以是防不胜防。”真的是防不胜防,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为我着急,夏天啊,赶快过去吧。
是的啊,孩子生病时比健康时情绪烦躁多了,但也不能太宠她,因为一岁多的孩子思想比较丰富,需求也比较多。虽然生病,也要注意她哭闹的需求与目的,一定不能因生病就一味地满足她的要求,一定要辨别是身体的不舒服,还是需要满足心理的某种需求。得理智地读懂孩子哭闹的目的,若是寻求过度关注,用哭闹来操纵别人为自己奔忙或得到特殊服务,若是这种心理,你的哄劝与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满足,稍后又会发脾气或哭闹不止,总之让大人都围着她转,这样她才感觉到惟有她才是最重要的。也想证明自己能够让大人都听她的指挥,她说什么大人都得满足她。所以,我们常常听到有些家长说:“这孩子原来好的很,谁知病了一场,现在学的怪多了,啥事都得依着她,不然就大哭大闹、摔东西、撒泼打滚的”等等。这就是我们把孩子当孩子看了,只关心她的饮食及玩耍,没有关注她的情感需求,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越是惹人烦或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地追求归属感,一次也就越发令人讨厌。
可爱的小朋友
我(洋洋)和奶奶今天(7月13日)到彤彤家玩,彤彤的玩具真多啊!彩色的塑料积木,开始自己拼装各种形状真好玩;识字图版,水果、数字、人物等图案,各种图案都可以本来玩的很开心的,可一激动我拉着彤彤(刚刚一周岁)的手咬了一小小口。她痛的顿时大哭起来,大人们都纷纷围上来,多数是指责我的。惟有奶奶紧紧地抱着我亲亲我,奶奶懂得我的做法。其实我是想谢谢她、亲亲她的根本没有想咬她的。看着一群大人都在围着彤彤,看着彤彤哭的那么厉害,我的心里也很难受,很后悔;于是就奶奶抱着我就离开了她家。下楼后,奶奶推着我在院子里玩,边走边说:“乖乖,不管怎么说你今天咬疼了彤彤是不对的,下次想表达自己的心情一定要注意。假如是别人会狠狠地打你的,连奶奶都会打的哦!所以今后绝对不能在要别人了,牙痒痒的时候,也不能咬人,奶奶也不能再让你咬了,因为你长大了,咬的可疼可疼了。以前你咬奶奶时,奶奶还能咬着牙强忍着;可你现在长大了,牙齿也快长齐了,不能再随意咬人了。咬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咬人是人人讨厌的一种行为,所以你一定要记住没有下次了。”奶奶说的我基本上能听明白,我觉得奶奶说的太多了,于是我就用手捂住奶奶嘴阻止奶奶继续说下去。
十九月大的孩子,对别的小朋友的“打斗”有时不是发怒,而是想表达自己的喜爱或激动得心情,也或许是因为想引起大人的关注而发生争抢玩具、打小朋友或推咬等不良行为。比如今天洋洋看到邻居家一个9岁的男孩,和妹妹玩时对八个多月大妹妹的脸连打三下,旁边的大人多数是笑着说怎么打妹妹啊,包括他的奶奶和妈妈也没有对他的行为表示严厉的批评;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洋洋也走到小女孩的身边,不由分说地也对她的脸打一巴掌,这就是在模仿刚刚小男孩的行为,我家洋洋可能认为你是一种爱的方式。以前洋洋从来没有动手打过任何小朋友,每天都和这个小女孩见面可从来没有对她动过手,今天是在学她哥哥“表达爱的方式”;在大人眼里是不当懂得行为,可在一岁多的孩子(洋洋)看来却是一种表达喜欢的方式。最近我见到小朋友都想和她们打个招呼,可大人们总是说我爱“打人”,奶奶也为此和我讲了很多道理,这样坐是不对的了,不友好了,你若想和她玩就轻轻地抚摸她,不能太用力了,不然别人就认为你又打别人了;而且又让我演示一下如何与别人打招呼,你们大人怎么不了解我的意愿呢?不过奶奶当时没有责备我,奶奶懂我所要表达的心意。当不良行为发生后家长要冷静地处理,其实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仅仅是一个想要归属感;却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这就是0——3岁的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东西时,我从来不愿意让别人喂我,自己动手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多爽呀!我若不想吃的食物谁说的在好,我也不会勉强自己的。自己洗澡澡、穿衣服、鞋子等一切都在努力学习中,每天出门时所需要的帽子、雨伞、水、纸、钥匙等等我都可以帮助奶奶收拾或背着了。不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而且我还经常帮助大人做事了,我是家庭的一份子,我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开门、洗衣服、找东西等我都尽己所能了。唉,有时妈妈却说我是在帮倒忙冤枉啊!有一次,妈妈让我把沙发上的衣服拿过来,我一听就抱着衣服去找她,到卫生间里我就把衣服放到水盆里去,谁知那是干净的衣服,妈妈的意思是让我送到卧室里,可她当时没有给我讲清楚反倒怪我帮倒忙。奶奶每次洗衣服我也都积极参与,我经常和奶奶一起做事;奶奶说:“洋洋爱劳动,讲卫生,长大了做事一定会干脆利落,不拖拉、不磨蹭的。”是的,我喜欢独立、自由;我不喜欢磨磨蹭蹭。许多研究都指出:“决定孩子行为好坏的因素,不是管教的松与严,而是父母参与孩子生活的程度。”
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我洋洋也会发脾气了,最近可能因为天气高温,心情也时常烦躁。我想要的东西不给我,要么哭闹,要么打自己,要么打别人;为此奶奶和妈妈也批评我,教训我不能给你的东西就不给,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不行。不要见什么就想要什么,每个人都不能事事都顺自己的意思,也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大人既然不给你就说明那个东西(食物)暂时不适合你,不给你是为你的健康和安全着想。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满足你不合理的要求。每当洋洋“打”别人时,我都耐心地观察她的情绪,有时是生气——真打,那是她认为别人可能侵犯了她的权力,她感觉到归属感或价值感受到轻慢或大人忽视了她的感受。所以我很少用“打”这个字,每次遇到她对别人动手了,我都耐心地与她交流,也就是顺势教导,解读她当时所要表达的意思,正面管教,机会教育,让她懂得什么是“打”什么是要表达自己的友好。她当时就改变态度,立刻就亲亲刚刚“打”过的地方,或者用小手轻轻地抚摸还呼呼地吹着:“喔、喔、喔”一脸的坦诚和歉意。有时我们大人面对孩子动手的行为,千万不能轻易地下结论:某某爱打人,小小的咋恁坏。
过于和善而不坚定可能会变成骄纵孩子,过于坚定而不和善则可能变成过度严厉。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时,首先和孩子建立感情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善”意味着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娇惯孩子并不是尊重孩子,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也不是尊重;因为过度地娇惯和不合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剥夺孩子体验“抗挫折力”的机会,错失学习成长的大好时机。
当遇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或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要延迟责备或满足她;可以让她自己冷静或发泄一下情绪,等她安静下来再抱抱她亲亲她;鼓励是对不良行为改善最强有力的激励,并且让她知道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就是“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正如德雷克斯解释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负面的惩罚会激起反判,所以只有尊重,才能解决问题,孩子才会有归属感,并且发展出负责任的行为。
2018年7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