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格木专访 | “国粹”雕漆大师满建民:60年的创新与传承

格木专访 | “国粹”雕漆大师满建民:60年的创新与传承

作者: 格木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0-09-21 11:53 被阅读0次

“集匠心之力,刻守艺人生。”

这句话融汇了满建民与雕漆的故事。

雕漆始于唐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历来以技艺娴熟,刀法圆润,藏锋不露,线条流畅闻名于世,纹饰精美考究,造型古朴庄重,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

上世纪80年代,那是雕漆工艺最红火的时期。当时满建民所在的北京雕漆工厂,光是靠出口雕漆品就为国家创收不少外汇。据满建民回忆,鼎盛时期工厂里有800多名工人。

年轻时的满建民

这热闹的景象只持续到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需求的转变,雕漆行业逐渐没落。2003年,北京雕漆厂解散了。

现如今从事北京雕漆这门技艺的老艺人和新人大概在200人左右。

“手艺没有完全传承下去才是遗憾啊!”满建民感慨道。

满建民出生于1945年,从80年代末被评为市三级大师的满建民,手握刻刀将近60年,从没有离开过雕漆,至今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进入北京雕漆厂工作后,他师从老一辈雕漆大师刘金波、杜炳臣,在两位大师的悉心培养下刻苦钻研,博采众长。

杜炳臣 刘金波

满建民不仅精通雕刻工艺的全部技法,并继承发展传统技艺,逐步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

一提起雕漆,满老顿时来了精神,岁月里有说不完的故事。

“从当年跟师傅做学徒,到成为创新组组长,我们做的每一件雕漆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我的思想在里面啊!”

怎样创新?满建民有自己的思路。他从四大名著中获得启发,构思好作品意境之后,再在纸上设计图样,定稿完成后打胎制作,最后根据造型进行雕漆创作。

雕漆剔彩——京韵国粹大瓶

青山绿水、仙台楼阁、百鸟朝凤、天圆地方……在他的刻刀下,万物皆有灵气,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雕漆艺术品看似简单,但创作一个满意的作品,少说也要几个月,有时耗时长达几年之久。

相比于一般的漆器,雕漆工艺更加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制漆光漆、做地儿、画工、图案雕刻、锦纹雕刻、烘干磨光八道漫长而繁复的工序。

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雕漆细节,满建民都如数家珍。

“脱胎、木胎、铜胎、紫砂胎,到现在的金银胎,雕漆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雕漆纹饰、纹样繁多,基本都已经传承下来,但我喜欢创新,像《红楼梦》里史湘云醉卧芍药、晴雯撕扇,这些故事都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荷韵

图样设计完毕后,接下来就是制胎。现在使用最多的就是铜胎、木胎和脱胎。

铜胎会在大批量做造型的时候选用;小而精的孤品会使用松木制的木胎,松木烤后木性小,不容易开裂;脱胎是用夏布和漆灰制出立体胎型,在脱好的胎体上再进行后续光漆操作。

制胎之后就到光漆。

光漆的每一步都很关键。漆是传统古法调制而成的。虽然听起来简单,但这漆的配法却很讲究。

满建民所用的漆是天然大漆,加一定水分后制成潮漆,再加一定的熟桐油和银朱等颜料调制成雕漆所用的罩漆。

明明现在有机器生产,满建民却仍然坚持手工制漆。他说:<u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用机器就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们是北京市诚信企业,传承传统文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u>

将调制好的漆均匀涂刷在胎上就是光漆,需要一道一道、一层一层地上漆。

每一遍都是先搓漆,就是用丝绸蘸着漆料在胎上滚揉,之后用发刷顺漆,就是横一道竖一道,干了后再不断重复,直至达到所需的厚度。

“一层漆比纸还薄,刷上漆后需要等漆干。冬天一天也就只能干一层漆,夏天一天干两层漆,需要五六个小时。阴干过程需要放在荫房里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1mm厚的漆层需要上16层漆。满建民说,一般普通作品也得上六七十层漆,稍微精细点的就要几百层了,光上漆就耗费近一年的时间。

到了雕漆的环节,运用刺、起、片、铲、钩,等雕刻手法雕出图案的立体感,做山峦图案用铲,钩细节,“剌起片铲钩”,每一步都是对手艺人技艺的考验。

如何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令突起的仙山楼阁、鱼虫花鸟栩栩如生、翩若游龙?

又该如何填补空地,保证凹陷的锦纹平整规矩、纹路对称而富有韵律?

雕漆工艺是在方寸之间做文章,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匠人深厚的功底。

比如这一片方形锦纹,其中一个1cm×1cm的小方块,就需要精心雕琢32刀,每一刀都要做到对称协调,而整片方形锦纹必须整齐划一。

雕漆匠人除了要有良好的技艺外,还要能根据加工对象的需要,自己打制出得心应手的工具。

满建民提起当年做学徒的时候,制作工具都是用钢钉打平后再磨出刀形。现在省事了,直接用带钢的刀片二次制作,用砂轮打出刀形后,再用砂纸细细打磨,做到平、光、快,才是一把好的刀具。

到现在,满建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徒弟的。

在创作雕漆的路上,满建民喜欢不断挑战自我。

被台湾中台禅寺珍藏的“雕漆史上最大的雕漆大瓶”,北京市政府赠予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澳门回归礼《花好月圆》人民大会堂检阅大厅里2.6米的大花瓶钓鱼台国宾馆和紫光阁的大壁画等,均出自满老之手,在雕漆创作上,满建民可谓成就卓绝。

花好月圆

“2004年在福州给台湾中台禅寺做三米高的大瓶,我带着两个徒弟做了四年,最后成了中台禅寺的镇寺之宝。”满老师开心地说道。

华严经相图

在他眼中,每件雕漆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刀一刻书写的是快意人生,汇聚的是人间百态。

剔红富贵寿考圆盘

不同于过去古代在宫廷中采用的平雕手法,满建民的雕漆作品多是难度更大的高浮雕和镂空雕。

由于大漆材料本身柔软,在雕刻方面没有硬材质的优势,因此镂空雕难度更甚,直到七八十年代,匠人们技艺越发成熟,才创造出这种雕漆作品。

满建民制作高浮雕以及镂空雕时,一般都需要刷20毫米厚的漆,每1毫米就需要光漆16道,20毫米需要整整320道漆。仅前期的光漆,就需要耗费将近一年的时间。

满建民的高浮雕和镂空雕作品,全靠手工雕刻而成,“刀刀到位,不差分毫”,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雕漆创作难度重重,但是满建民丝毫不惧,越是困难的作品在他眼中就是越好的挑战。

“在我这里雕漆从没难过,因为我积累了60年的经验了,我就喜欢挑战别人没做过的,我觉得什么都要尝试。”

不怕吃苦、敢于创新,成就了今天技术高超的满建民。

现如今满建民成立了雕漆艺术工作室,为更多热爱雕漆工艺的新人们创造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满建民感到压力重重,一方面是肩负传承雕漆手艺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对市场和投资人负责。

“我今年75了,还能干几年呢?我要对自己的徒弟负责,也不能辜负投资人的信任啊!”

说起传承,满建民有颇多的无奈:“学雕漆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现在带徒弟没有两到三年的功夫,学生又没有悟性,根本没办法出师。如今有几个年轻人能耐着性子去学?”

即使是在这样不容乐观的条件下,满建民也在做着全新的尝试。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今年本打算举办个人雕漆展览宣传一下,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雕漆、喜欢雕漆。”满建民不甘心手艺就这样被埋没。

满建民还说,办展是为了引起大家重视,将更多的目光投到我们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他还是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发现并热爱雕漆,接过雕漆传承的衣钵,将其发扬光大。

国内外木艺绝活,图纸尽在免费零基础教学的“格木文化”原创公号。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研究和交流使用,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3409864223@qq.com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

相关文章

  • 格木专访 | “国粹”雕漆大师满建民:60年的创新与传承

    “集匠心之力,刻守艺人生。” 这句话融汇了满建民与雕漆的故事。 雕漆始于唐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

  • 同仁堂首席医学专家高度评价音乐医学

    在生命科学前沿,传承与发扬中华音乐疗法—音疗大师吴慎创新之路 国医大师高益民 序二 吴慎教授,出身中医世家,熟读中...

  • 传承国粹

    春风柳柳万千条,捷报频传同欢笑, 中西结合显奇效,悬壶济世几千年, 望闻问切真深奥,阴阳五行都用到。 银针巧手百病...

  • 读李政涛13:课堂是对课程的再创造并赋予课程生命活力

    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创新。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创新未知领域。没有传承,何来创新。不求创新,教育何为? 人类所有的创意...

  • 吴斐——国粹传承,融古创新

    古彩是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国传统釉彩中的传奇,更是景德镇当地所特有、土生土长的地域性传统彩绘瓷品种。从时代性来讲,古...

  • 《中国日报》报道安徽科技学院教师创新传承凤阳花鼓事迹

    日前,校团委副书记、凤阳花鼓传承人、大学生花鼓艺术团指导老师张聪接受中国日报专访,讲述我校创新传承凤阳花鼓的故事。...

  • 传承与创新

    图、文/孟垂毅 对于家庭教育,我们是重视传承,还是重视创新呢?传承和创新这两个观念是相反相成的,传承指对家风的传授...

  • 创新与传承

    爆款的创新与传承 创新很难,让创新成为爆款更难。今年的奶茶界涌现了一款创新的爆款。 抛开鹿角巷的商标保护不谈,但由...

  •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

  • 传承与创新

    一座城市的魅力离不开颜值,但最终要靠文化传承打基础,走得再快,也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羡慕新的风景,也不要忽略原有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木专访 | “国粹”雕漆大师满建民:60年的创新与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hv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