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其中一大部分主要写的就是项刘争霸。其实最先了解到项羽、刘邦之间的故事应该是在高中吧,当时有一篇课文《鸿门宴》讲的是两人争霸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当时只是听语文老师分析说项羽妇人之仁,刘邦善于计谋和用人,所以最终的胜利属刘不属项。
其实,当时我思想是倾向于项羽的,倾向于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佩服他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的决绝,也欣赏很多描写他的诗句,比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项羽不仅仅是妇人之仁,更是弑杀成兴(根据个人喜好决定屠城与否),小气吝啬(不舍得犒劳将士),不善用人,失去民心才造成他最终的垓下之围,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带出来的八千子弟无一生还,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的结局。
刘邦最后总结: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振国家,抚百姓,给军饷,吾不如萧何,此三者(汉初三杰),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从刘邦的话语和历史中可以得出:凭借匹夫之勇难以成大事,因为一个人可能走的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
项羽生前除了屠杀就是摧毁,在死后被五马分尸,造福成就了五个人:王翳、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王翳得到了项羽的头,项羽四肢和躯干被另外四人撸去,他们五人凭借项羽的“余热”从刘邦那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十面埋伏”。因为之前我的理解也是错的,我自认为项羽是陷入了刘邦所设计的包围圈,中了四面八方的埋伏,其实不然,这里十面埋伏本意是十路阻击部队,每一路部队上去消耗项羽的有生力量,被打散了第二路上……以此类推,之前被打散的会再次集结再次投入阻击站。其实,说白了,十面埋伏就是车轮战、人海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