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到“众”字,觉得这个字很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写呢?上面为什么是血?下部怎么跟“水”相似?和现在的三人“众”相去甚远,它属于哪种造字法呢?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带着好奇,我开始在百度上进行搜索,结果发现这个字的演变很有意思。
按造字法它属于一个会意字,上下结构。再看它的整个演变过程——如上图。商代的甲骨文上部为“日”,即一轮悬空的烈日,其下部为三个人,“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三个“人”即为众人。合起来的意思是:许多人在烈日下从事劳动。甲骨文中的“众”所描绘的与唐诗中所说的“锄禾日当午”的情形十分相似。
西周金文的“众”字上部为“目”。写法上就能明显地看出来,是一个瞪得大大的眼睛。周人将甲骨文上部的“日”字换成了“目”字,更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奴隶主经常在田间监督奴隶从事农业劳动的情境。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正说明了“文化就是时代的产物啊”!有的“目”字写的时候 ,中间有点出头了。这出头的地方是没写好让笔画出框了吗?因为当时都是用手写刀刻,估计有点不好把握,就像现在的小学生初学字。还是有新的寓意呢?表示眼睫毛?
小篆的“众”字承金文而来,仍然从“目”。
汉代隶书基本沿袭小篆。
楷书分化出两种写法,“目”字写出头的一支上部变为“血”,下部三个人整合成“乑”;另一支上部作横目“罒”,中间的“人”变为一撇一竖。
对于楷书“众”的写法,现在也有人发挥想象,说上部写作“罒”是表示三个人头顶着器皿,表达的是众人劳动的场面。仔细看看还真有点道理,就像现在某些少数民族,干活时把东西、器皿都顶在头顶。上面写作“血”字的怎样理解呢?参加集体劳动的,都是一帮血气方刚的汉子,没有滥竽充数的行尸走肉。
我国的汉字有意思吧?再看现在用的简化字“众”,写法简单了,相应的也少了许多内涵,就剩下了表示多个人的符号。干活也不用在烈日了,也不需要监管的眼睛了,机器大生产代替了头顶的器皿,有血性的男子汉好像也减少了。“众”也就单纯的表示一群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