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0-30 03:16 被阅读0次

73.巾帼不让须眉:邓太后的功与过

主讲:姜鹏

      邓绥最重要的特点,是懂得《老子》阴柔之术,以退为进,“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争。邓绥的智慧就在于,她的谦退、自抑策略不仅用在后宫竞争当中,同样能体现在对待娘家兄弟问题上。

      邓太后与其他皇后、皇太后家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状况不同,邓氏兄弟并没有因为邓绥成为皇后而变得满门朱紫贵。终汉和帝之世,邓绥同母长兄邓鸷的官职不过是个虎贲中郎将,秩比二千石的中级官员而已。汉和帝屡次想提拔邓骘兄弟,都被邓绥劝止。这不仅让邓绥在汉和帝眼中显得更为贤惠,也使得邓氏家族未因皇后废立而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风平浪静度过了好些年。

      汉和帝去世后,邓绥以太后身份临朝,也不是一下子把长兄提拔到关键岗位,而是直到她听政的第三年,才逐步把邓骘放到大将军即汉朝传统的首席辅政大臣的位置上去。这与很多太后乃至于皇后一得势就立即全力以赴地提拔自己家族的男性成员,有很大区别。因此邓太后的家族和其他五位听政皇太后的家族相比,是相对低调、非常懂得节制的。

      另外,邓太后既然不便与外廷士大夫频繁接触,班昭就成为她宫廷政治顾问的最佳人选。班昭作为邓太后的老师,继续以学识和智慧帮助着这位得意门生。邓绥听政数年之后,母亲去世了。当时的大将军,即邓绥的长兄邓骘请求解职守丧。这让邓绥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政治毕竟是件复杂的事情,不是真能单靠表面的道德文章全都能摆平的,已经处在权力核心位置上的邓绥,害怕兄长解职后,自己会失去强大的朝廷后援。另一方面,若不允许兄长解职为母亲守丧,又是明显违背礼制的事,会遭致舆论抨击。在此两难之际,还是班昭的一番言辞解劝为邓绥拨云开雾,指点迷津,最终让邓绥做出了在他人看来是正确的选择。

      班昭在上书中引经据典,力劝太后藉此向天下显示提倡“礼让为国”。她告诉邓绥,子女为母亲服丧是天下人都认可的基本准则,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此时若做出与基本伦理观念相违背的决定,必然导致舆论反感。权位越高,越要珍惜舆论基础。因为以人嫉妒、仇恨权势的一般心理来说,同样一个事件,舆论对于位高权重者的批评、抨击,和对待普通人会成倍放大,如现在的仇富现象。一旦产生这样的舆情,便会对后局造成非常强大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逆转的被动局面。若善于为国,懂得利用“礼让”姿态,这恰恰是向全天下表现邓氏家族高风亮节的最佳机会。以此证明邓家谨守礼法,不贪恋权势。有如此良好的声誉,自然能巩固、加强统治基础,在邓家整体实力还在的时候,让大将军邓骘稍微缺席一段时间,又有何妨呢?邓后不愧是高才生,马上领会了这一思想的精髓,立即接受班昭建议,同意邓骘兄弟退居二线,却又合情合理地提出:“其有大议,乃诣朝堂,与公卿参谋。”邓绥的这一决定,果然大受当时舆论和后世史家的称道。立足长远,不计较眼前,终能成为东汉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卓越政治贡献的皇太后,是长期重视文化、学习为邓绥带来的成果。

    那么邓太后在政治上具体有哪些贡献呢?汉和帝以前,东汉王朝的官僚制度存在着一些混乱,尤其是官吏的俸禄制度,官吏的品级与相应收入之间缺乏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对于官员收入的计算标准也存在多重化混乱。还有很多官吏通过私占“公田”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些都为贪腐与暗箱操作留下很大空间。邓绥听政后,对帝国官制作了重要改革。改革重点是明确规定各级官吏的俸禄额度,无论中央的公卿大臣,还是地方各级牧民官吏,都在其职秩和禄俸之间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任何官员都明白职称品秩应得钱谷多少,从此终止了东汉王朝建立八十年来官吏俸禄有多重计量尺度的混乱,有利于廉政。

      司马光对邓绥的评价非常高,撰写《资治通鉴》时,司马光是用以下语言为邓绥盖棺定论的:“太后自临朝以来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民饥,或达旦不寐,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太后临朝以来,那段时期的东汉王朝,连遭水旱之灾,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因此造成大量饥寒、贫困人口的流动。面对这一状况,邓绥果断决策,把“公田”假借给贫农,用以安置流民。在将大量精力、资源投入灾民救济之后,国家、社会也得到了回报,终使灾荒消退,农业收成回升,百姓安居乐业。此外,邓绥还在朝廷上调整权力配置,一反以往太后临朝必迅速扩展外戚势力的做法,反而注重抑制外戚跋扈,尤其注重整饬邓氏门风。邓氏子弟晚辈若有触犯法网者,必严惩不贷。故而邓绥执政期间,外戚宦官均不能为祸。

      在大政方针上,邓绥主张重文轻武,减少战争以省赋役,使得国家相对稳定,百姓赋税负担大大减轻。她采纳班超(班固的弟弟、班昭的哥哥)之子班勇的进谏,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凉州,使西线多年无战事。当西边的羌族发生暴动,给东汉王朝带来困扰时,邓绥采纳了虞诩(音鱼西)等人的建议,以赦免战俘、安抚和谈的办法来化解危机,使羌人暴动得以平息。总之,邓绥对东汉王朝的治理,的确非常有成就,东汉国家经济在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下获得复苏,社会渐渐安定。

      所以,有史学家认为,东汉的女主专权中,邓绥的统治不仅历时最长久(前后称制十六年,即106—121年),也是最成功的。她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治国成就上,也体现在她是东汉时期唯一能够终身掌控政权的皇太后。东汉六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除邓绥外的其他几位,或是在世时即遭逼宫还政,或是被杀。邓绥的成功,无疑和她自幼喜欢读书,并长期注重文化有关。知识能提升人的高度,能开阔人的眼界,也能提高人的能力。注重汲取知识的人,一般来说对外部世界的容纳度更高,也更有能力在长远利益和短暂收益之间做出正确抉择。

      除了邓绥自身在知识上的优势外,班昭无疑也在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汉书·班昭传》说:“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也就是说,班昭是邓太后非常重要的政治顾问。因为同是女性的关系,班昭出入宫禁,在皇太后身边参赞政务,比一般官员来得便利。东汉中期的这段治世,无疑是这两位知识女性共同努力的成果,文化的力量可于其中见其一斑。

     

      正是因为邓绥是东汉时期唯一终身掌控政权的皇太后,因此邓绥也有专权之嫌,其废长立幼,临朝称制达十六年而不愿还政于刘氏,朝中多有非议,东汉永年二年,公元121年邓绥驾崩,谥号“和嘉”,与汉和帝和葬于慎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oc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