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趁孩子还小,赶紧替Ta看看这篇关于“记忆力”的文章

趁孩子还小,赶紧替Ta看看这篇关于“记忆力”的文章

作者: 肖瑶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2-09-03 18:14 被阅读0次

    本文全程手打5000+字,全程干货值得的收藏!

    1.如何做笔记?

    ——脑记忆与笔头记忆;

    在这里,我想讲两个故事:

    1.翻译;

    2.数学题;

    记忆,本来就是学习的一部分。

    那既然这样,上课做笔记到底算不算学习?

    钟道隆先生说:“有了记忆才能进行学习,才能进行连贯的思索,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论是通过听觉进行学习还是通过视觉进行学习,都要以脑记忆为基础。一个边听或边忘边看边忘的人是不能进行学习的。”

    那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纯粹去通过做笔记来记住课程要点,是不可能记得完善的。

    因为如果一部分精力在写字,那么给到理解的精力就会减少

    所以,没有深入理解的笔记,怎么能称之为“完善”呢?

    而且,过于依赖笔记,其实也没法意识到其实最需要开发的,不是笔记,而是我们的记忆力

    记忆力决定着理解力

    如果把理解的全过程比作是冬天对着玻璃哈气,我们总是试图把整块玻璃都布上一层白色水雾;但实际上,是一边哈气,一边消散,我们总是难以在这种情形下完成我们的“成品”。

    而这里水雾消散的情形,其实就可以当成模拟遗忘的过程。

    边哈边消散,等于边听边遗忘,那么始终看不到全貌,就等于我们对知识或者事物的理解,难以全部聚集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印象”。

    这也刚好可以解释,为什么记忆力差的人,学习领悟能力差。

    再打一个比方

    我们有时候阅读中文或者英语书的时候,读不懂的句子会反复读。因为只有连贯起来,我们才好理解。而不连贯,或者只是记得一句话中某几个字的话,我们是难以理解意思的。

    所以反复朗读同一句话去理解意思的过程,为的就是加深记忆而已。

    2.如何培养创造力?

    如果没有记忆力,就不可能激发出创造力。

    创造力的本质是横向思考的迁移。

    打个比方说:我现在是理科生,但是我又想把作文给搞定,怎么办

    其实最好的办法要想我怎么样能够把我学到的物理当中知识能够融入到我的写作当中,那么只要是多项事件,多个方面的一个结合,创新就自然然产生了。

    无论是我们做事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是某一些新型产品和学科的方式,其实越往高端,就是越讲究融合

    融合就是创新的本质

    那么如何让一个学生学理科就能搞定写作呢?

    你要找的是这两个学生共性,他们可以结合了什么?

    是一些大道至简的一些道理;

    比如说纽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同样是苹果往下掉,那为什么你呢就只会喊一声:“哎呦真疼啊。”而牛顿,他就引发了思考

    就是对待生活当中细节的一个深度思的过程导致人与人的不一样。

    所以如果学物理,但想让写作变好的话,那第一点就是你可以把一切事件都当成故事来形成你写作当中的素材

    第二点,除了故事以外,它本身也蕴含着某种哲理

    比如说苹果往下落,那对应到中国的文化,就叫做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人到后面肯定追求是越来越高级的东西。

    水往低处流的意思也可以是这样的:我们上一辈永远是想把好的往下去留,文化永远是往下传承的。

    所以你看看一个普通的事情,凡是从哲学上面去考虑的话,它可以引发出来的观点有很多,这些难道不能够放到行动的吗?

    当然可以

    有时候,我们写作根本就不是欠缺素材,而是欠缺一个横向牵引

    牵引和过度的能力,这个就导致了我们不知道创造力到底是什么。

    那么,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叫创造力呢?

    再比如说做一个英语老师讲课,那可能普通的对英文学科的理解就是教发音

    那教发音怎么有趣呢?

    比如,我最开始在做教学这一块的时候,我就是把英语的发音,它的故事,它的情节和配音融在一起了。

    它看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板块,一个是配音,那属于专业的配音领域,第二就是英语领域,两个融合在一起,不仅有趣好玩,而且还能够加速英文水平的提升,这就是一种创新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无时无刻其实多可以考虑,你现在此时此刻你想拿。哪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横向贯穿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他可以引发哪些思考?

    他们结合在一起会形成什么?

    多思考这些问题,那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就有了。

    我相信这个道理呢,不仅用在学习当中,工作当中的为人处事也都是同理的。

    3.如何培养语感?

    我来讲一个小指挥家的故事吧:

    胡一舟是出生于武汉的一个孩子,由于唐氏综合症,他一辈子都不能拥有正常人一样的智商,他被永远定格在了三岁。

    胡一舟的父亲是交响乐团的一名低音提琴手,虽然胡一舟自小就受尽了歧视,但是他很喜欢和父亲一起去乐团,每次父亲要去乐团了,胡一舟总会跟着去乐团里面看父亲的演出,跟着其他人一起学习音乐指挥。

    虽然胡一舟只有三岁的智商,但是他学起指挥还是有模有样的,一直担心儿子未来的父亲,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让儿子学指挥,这样儿子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让胡一舟看到新的希望,父亲一直苦心的培养,虽然很多时候胡一舟只是胡乱指挥,但是他乐在其中,即使根本不对,也从来没有放弃;后来胡一舟成了一个指挥家

    潜移默化,说的就是潜意识记忆的残存;包括语音语调的培养,也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我们说话走路的风格像爸爸,说话的口音像家里阿姨。我们会认为前者是遗传,那后者呢?难道也是遗传吗?

    显然不

    其实,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潜意识学习的结果。

    比如说,孩子非常崇拜爸爸,每天脑海里不自觉想爸爸多一点,那么他自然就会表现出一样的气质。

    而后者口音像家里阿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就是因为阿姨每天孩子的时间太长了,让孩子没法记不住。不信,哪天阿姨不在的时候,你叫孩子模仿一下阿姨的音容笑貌试试,他肯定给你模仿的“以假乱真”。

    这就是记忆力在作祟

    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现在,大家就能比较容易地想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记忆在诵读这件事上,有一个听起来比较魔幻的名称——“语感”。

    无论是高中学文言文,还是低年级的时候学英语。我们经常喊着要培养语感,每次做错语法题跑去请教学霸的时候,他们还总是看似漫不经心地回应”靠语感啊!“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这种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回复,说的其实就是”脑海里的记忆。”

    但是,这种记忆方式,和上课听讲或者听书又不一样了。语感的语感培养,在于重复

    因为重复,才能加深句子韵律与句子结构的印象。

    那么,这个道理也能教到大家避免做一些白费功的努力。

    比如:每天读英语,但是每天读的都不一样。看似很努力,但是其实,我们对任何一句话或者一篇文章都没有完整清晰的印象,那这种努力,对语法更是起不到一点帮助。

    4.书,到底怎么读最有效?

    现在读书会泛滥,不少读书群一年要求读365本书,基本上一天一本。

    显然是做不到的。

    哪怕是一年十本,真正能读完并且记住当初自己标记重点的人也少之又少。

    所以,很多人在读书上面,都会抱怨说:“为什么我们记不住我们读过的内容。为什么当我们想输出的时候,却发觉读过的东西并不能让我们在公众场合显得更加博学。”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关于读书,我给大家谈以下几点

    读书,没有必要死磕;

    读书,不是背书。

    这句话,大家都可以在桌子上。

    很多人要么不读书,要么就笔记做得满满,还查各种资料,就是企图让自己把整本书都消化掉。

    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因为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死磕,会让人难以坚持,并且要花10倍努力才能搞明白的知识,你觉得你未来某一天能作为日常谈资信手拈来吗?

    不可能

    所以,这种内容实用性如此小,那你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暑假课正在报名中~

    选高自己一到两级的书读。

    我在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买过一本《美的历程》,因为这本书在那个时候的读书会里面非常流行。

    但是,后来过了两三年,我的书都永远停留在前三页。

    实不相瞒,真的读不进去。

    每一页都有很多需要查的内容,进展极慢。在没有人讲解的情况下,这些看似高雅的文字,颇有深度的文化内涵,真的会让人看得疲倦

    最后,不知不觉就成了眼睛在看,脑子完全没转。可以说,是思绪在文字中迷了路。

    但是又过了两年,自己这方面的知识更加丰富之后,我居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读书也是修行,修行首先就要脚踏实地

    把地给踏实了,就算你想跳,起码也还有一只脚踩在地上。如果两只腿都在空中,没有一个支撑,注定是跳不起来的。

    读书,就是一次次的跳跃运动

    读书,就是编织自己的记忆之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知识模型

    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你感兴趣什么,对什么掌握得比较好。这些原始数据决定着我们应该如何选书。

    我们看的书,起码有20%以上的内容是我们本身所知识或者认可的。并且看书的时候,可以先看这部分内容,以拉近我们和书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这部分内容会在一本书的中间部分。

    那么,我们看完这部分之后,再蔓延地去看前后的内容或者再次重新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虽然我们有些观点和知识和作者一样,但是不代表连说话的方式,举的例子都一样。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看作者到底是怎么来谈论这件事的;他的说话风格是什么,举的例子是什么。

    由于话题我们本身就很熟悉,那么,我们就用作者的“方式”不断打磨和精进自己的知识库。

    这是更新提升自己知识库最快、最便捷的方式。

    第二,通过先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看,远比顺着看,更有自主性

    日常看的书和教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必要顺着看。

    挑选完想看的部分,剩下的可看可不看。

    因为我们看书的目的是扩大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每看一本书就把自己打造成作者的复制品。

    读书自然也是要记忆的。我们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和已经知道的内容记得更加牢固

    所以当我们探讨如何读书,其实就是在探讨,如何让自己能记住书中的内容?

    答案就是:和自己相关的、有趣的、已经知道的和值得重复的。

    5.意志力的本质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梦想或者偶像。比如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跳舞。

    喜欢到高中的课堂上,无论我有多困,脑海里一响起舞曲的旋律或者浮现出舞蹈的画面,我整个人都会立马亢奋起来。如果没有记忆,我就想不起这些,那就更别谈爱好或者偶像了。

    怎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的偶像长什么样?

    在我小时候,我家里人常常跟我讲,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ta到底有没有时刻想着这件事。

    这件事从表面解释,就是意志力

    但是什么是意志力呢?

    不就是我们反复在脑海里刻画出未来的样子吗?意志力就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自己主动在脑海里刻画的印象。

    一个在脑海里清晰地装着未来的人,和另一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脑海里只有眼前的游戏和苟且的人,结局必定截然不同。

    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这个解释为“未来感”。

    我们要站在未来的视角,反观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也可以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元认知”的存在。

    只有我们对未来的印象刻画的越清晰,记得越牢固,那么,我们对成功的认知就越高。

    人与人的差距从来就不是当下的水平或者金钱的差距,而是脑海中映射内容的差距。这种俗称“意志力”或者“梦想”的东西,直接影响我们每一步的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

    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画像变得更加清晰。从来就没有哪一个人想成功,却想象不出来哪怕一个成功的画面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趁孩子还小,赶紧替Ta看看这篇关于“记忆力”的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px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