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独感的描述
现代人的另一特征是孤独感。他们把这种感受形容为一种“置身局外”、被分离隔绝的感受,或者如果他们是“博学之士”,他们就会说他们有一种异化感。
——喜欢大段大段时间独处,是孤独吗?不愿参与没有意义的应酬,是孤独吗?
二、孤独感来源
人是从他与他人的关联中获得其最初的自我体验的,一旦他感到孤独,失去了对于他人的依傍,他怕他就会失去这种作为一个自我而存在的体验。人这种生物社会意义上的哺乳动物,不仅在漫长的童年时代出于自己的安全需要而依赖于父母,他同样也需要从这些早期关系中获得他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乃是他能够在生活中确定方位的基础。这些重要关系将在后面深入讨论,这里我们只想指出:人的孤独感,部分地正是由于人需要与他人的关系以便确定自己的方向。
——我在早期关系中没获得自我意识,这使得我没能获得在生活中确定方位的基础的能力,因而现在到了为之买单的时候了。
但孤独感的另一重要来源却在于:我们的社会过分地强调所谓受社会欢迎。
——人们总是乐于给喜欢独处的人贴上标签:不合群、孤僻、内向……。那些天天忙于应酬的人,不仅忘了自己,也忘了与他有关的人,真的就好吗?
三、大众对孤独的态度
我们的文化也允许人们暂时的渴望孤独,以便最终能“彻底摆脱孤独”。但如果有谁在大家面前说,他喜欢孤独,不是为了求得一种休息或逃避,而是为了孤独本身的乐趣,人们一定会认为他出了什么毛病,认为他一定染上了什么传染病或不能与人接触的下流习气。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孤独之中,人们就会认为他的生活一定惨遭失败,因为不能想象有谁会自己选择孤独。
——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甚至恐惧孤独的,他们会想尽办法逃避孤独。我呢?我喜欢独处。朋友、亲人相约见面,也喜欢。但如果两三天里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不行。
四、孤独的意义
被社会所接受,“被人喜爱”之所以如此被人们所信奉,乃是因为它阻挡了这种海潮般的孤独感。人感觉到周围的温暖舒适,是因为他已被群体所消融。他被群体所吞没,仿佛——用精神分析中发现的典型象征来说——是重新回到了母亲的子宫。他暂时的摆脱了孤独,但其代价却是放弃自己存在的权利。他放弃了那种能够使他积极的超越孤独的东西,这就是发展其内在的资禀,发展其内在力量和内在的方向感。并以此作为基础去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被“制成了标本的人”注定要变得更加孤独,无论他们怎样“相互倚靠在一起”;因为空洞的人没有内在的根基可以学会如何去与他人相爱。
——温暖,不拒绝,好的关系,也是生命的需要,它可以滋养生命。孤独,也必须需要,唯在独处中才能面对自己、思考自己,去发展自己的内在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