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人群里,但又在很多时刻感觉到孤独。对于关系,人们似乎有较共通的认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适应社会的群体生活,几乎是生存的必须。对于孤独,却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认识孤独,对于我们理解自己,与认识关系,有同样重要或更基本的意义。
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里写到,人的孤独可以分为三种: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在简单介绍三种孤独之后,将重点探讨如何与我们的存在孤独共处。
01 人际孤独
人际孤独,主要存在于个人的人际关系之中,可以表现为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关系、亲密关系、深度关系等。
稳定关系可以包括同事关系、同学关系、一般朋友关系等。
亲密关系可以包括婚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等。
深度关系可以包括知心朋友关系、亲子关系等。
能够建立稳定关系不一定能够建立亲密关系和深度关系,亲密关系又在其基层受到深度关系的影响。
02 心理孤独
心理孤独,主要是指个体内心某个面向被分离、压抑或隐藏,造成的内在分裂和不完整,以及与某一部分情感或体验失去连接。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成长过程中评价引导,导致个体过度迎合外在评价体系,而压抑了内心的某一个面向。
还有可能是个体因为某种创伤体验而关闭了的内心区域。
还有一定程度的原因,是个体本身与生俱来的特征,会倾向于关注某类情感或体验而忽略其相对面的情感或体验。
主要会表现为价值感缺失、同理心缺失或爱缺乏等。
03 存在孤独
存在孤独,则是人类共同的处境。
它可能会隐藏在其他两类孤独之中,也可能会在某个特别的时刻,被个体体验或觉察到。
存在孤独也可以更中性的称之为单独,描述了即使不存在人际孤独或心理孤独的个体,也会存在的孤独状态。那就是总有一些时刻,个体会觉察到,没有人可以完全的与自己融合,或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都给到自己需要的支持或陪伴。一个最普遍最容易理解的现象就是,没有人可以代替个体承受病痛和死亡。
承认自己的孤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浓重社会属性的人类,太习惯于也太需要在关系中寻求安全感、寻求认可。越深陷于存在孤独,却又没有意识到存在孤独的个体,越容易去不断的建立关系,试图通过关系来缓解内心中不可言说的关于孤独的恐惧。
而现实是,虽然关系给了我们一定的疗愈和支持,但总有一些时刻,是没有关系里的对方存在的,存在孤独会在那个空隙出现,那一刻仍然需要去独立面对。
没有办法可以解决存在孤独,但是却可以去寻找容纳存在孤独的办法。
弗洛姆说:“独处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
克拉克.默斯塔卡斯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孤独的人,如果允许自己孤独的话,就会在孤独中认识自己,并且创造出与他人的真正纽带或根本连接”。
要容纳存在孤独,首先要去彻底的看到它的存在,不逃避,和它在一起。承认在个体生命的底层,孤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属性。在孤独中认识自己,也看到他人。
所以可以适度的给自己创造一些独处的机会,去掉关系里的面具,看到存在里的自己。
罗伯特.霍布森指出:“成为人意味着孤独。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探索新的安住于孤独的模式。”
我们必须要承认关系的重要性,这也是人之生存的必然处境。同时,在关系之外的孤独,也是要处理好的。
认识到存在孤独,和孤单、寂寞都是不同的。存在孤独是一种单独,每个人都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安住于孤独的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找到自己的热爱,将生命之火倾注在某个领域,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因为,它与别人无关,它只是个人发自内心的想要做的事。
04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禅修
如果说人际孤独和心理孤独,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缓解或消除,那么存在孤独或单独就是个体需要觉察、正视和臣服的部分。
心理治疗的在解决来访者有关孤独的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消除显化的症状外,如果能够引导来访者意识到存在孤独,是有助于来访者建立稳定的内在核心。
心理治疗是由外向内的,从分析和了解显化的症状,逐渐走向觉察和认识内心。
禅修或静心是由内向外的,从内在的修行开始,逐渐改变外在的表现。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禅修路径不同,前者是抽丝剥茧,后者是釜底抽薪。
它们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人,困于某种状态或心境的个体,可以去尝试从这两方面找到探索的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