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实用逻辑课(2)

实用逻辑课(2)

作者: 飞鸟和游鱼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10:54 被阅读20次
    实用逻辑课(2)

    上节课我们讲了“为什么要做一个有逻辑的人”。那怎么变得有逻辑呢?

    首先,你需要能够识别错误的逻辑,也就是逻辑谬误。尤其是,当你接收信息的时候,例如听别人说话,或是阅读文章,要先问问自己:应不应该相信Ta的观点?应不应该被说服?

    未来的9节课中,我会陆续介绍一系列错误逻辑,以及应对的方法。通过这样的逻辑训练,你就能迅速抓住别人言论中的逻辑漏洞,不被绕进去,掌握谈话的主导权。

    要想发现他人的错误逻辑,最关键的就是掌握“论证”。

    “论证”通俗的说法是讲道理、以理服人。这个思维工具是逻辑思维的核心,会贯穿我们整个课程。

    这节课要学习的,是先弄明白别人在说什么,是怎么讲道理的。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判断某人道理讲的好不好,有没有说服力。

    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

    1. 论证的重要性

    2. 识别论证

    3. 识别论证的结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人际沟通中,听对方说了一大段话,却不确定对方到底想说什么。例如,小红说了这样一段话:

    “最近一线城市的房租上涨得好厉害!我一个朋友说他租的房子一下涨了1500元。都是中介为了赚钱抬价,不择手段。物价又这么高,我家门口的小白菜上个月还3块,现在5块钱一把了。中产阶层太不容易了,生活水平越来越低!何况好多人投资P2P暴雷了,血本无归。真希望房价物价别再涨了!”

    这样一段话谈到了房租、物价、P2P金融产品,谈到了中产阶层和自己的希望。那小红有没有在讲道理,她是怎样讲道理的呢?

    一、论证的作用

    今天的一开始,我想通过一个实验讲一讲,为什么说“讲道理”这件事特别的重要。后面我会再详细的讲,讲道理,就是要提供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这个实验是哈佛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做的。人们在图书馆里排队用复印机,这个社会学家兰格想去插队。

    第一次,她跟前面的人说:”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因为时间有点赶,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

    你看,兰格有一个请求,“请让我先用复印机”。为什么让你先用?她提出了一个理由,时间有点赶。猜猜有多少人被她说服,让她插队?答案是94%的人。

    第二次,她尝试只提出请求:“我有5页纸要印,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你看这次,她没有再讲理了,没有提出任何理由支持她的请求。那有多少人让她插队了吗?只有60%的人同意了。

    最好玩的是第三次。第三次兰格去插队是这么说的:“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能先用复印机吗?因为我必须印点东西。”

    你看,这一次兰格在讲理了吗?她做出了一幅讲理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提出了一个理由。但是这个理由其实没什么说服力——意思其实是,因为我要印点东西,所以请让我印点东西。但是人们居然还是被说服了,93%的人都让她插队了。

    这个小实验说明什么?

    说明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我们每个人都天然的有一种“被说服”的本能。“因为”这个提示理由的词,像一个按钮一样,一下子就触发了人们的自动顺从反应,即便这个心理学家兰格并没有给出一个说得通的理由。

    换句话说,哪怕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讲道理,只是做出一个讲理的样子和姿态,就有可能把对方说服。

    坏消息是什么呢?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是懒惰的,看到对方做出一个讲理的姿态,感到自己被尊重,但却不愿意再动脑子思考一下,对方讲理讲的到底有没有道理。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本能,其实很容易被操纵、被影响。

    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好消息。你看,我甚至都没有真的讲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仅仅做出讲理的姿态,就有可能说服对方。同时,要避免这个坏消息。我们要好好学批判性思维,能够辨别出对方讲的有没有道理,避免被忽悠。

    二、识别论证

    1.论证:结论+理由

    要回应这个问题,先来和我认识一下论证。

    什么是论证呢?论证,就是说理、讲理,是提出理由,来证明结论的过程。所以论证至少有两句话——结论+理由。

    “中介公司应该为这轮房租上涨负一定的责任,网上有个案例,俩家中介公司为了抢房源,把7500元的房租抬到了10800元。”

    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证:

    结论是:中介公司应该为这轮房租上涨负一定的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她提出了一个理由:网上有个案例,俩家中介公司为了抢房源,把7500元的房租抬到了10800元

    一个理由来支撑一个结论——这就是论证的结构。论证结构也可以非常复杂,结论背后可以有很多理由,理由的背后还可以有进一步的理由。甚至,有时一本书可能就是一个复杂的论证。

    下面这张图中,是一些常见的简单论证结构,以及复合论证结构。

    image

    总的来说,结论不应该脱离理由单独存在。人们相信的观念、做的事情,背后都应该有理由来支撑。

    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是把结论和理由弄混。有个很简单的方法:用「因为/所以」试着把这两句话连起来——因为网上有这样一个案例,所以中介公司应该为这轮房租上涨负一定的责任。

    因为连着「理由」,所以连着「结论」。

    2.什么不是论证

    但不是所有的表达都是论证。现在试着来判断一下,下面的四句话,它们是论证吗?

    第一句,“中介公司应该为这轮房租上涨负一定的责任”。

    第二句,“中介公司应该为这轮房租上涨负一定的责任,这还不明显吗?”

    第三句,“因为我和房东签订了三年的租房合同,所以今年我的房租并没有上涨”。

    第四句,“你赶紧交房租,不然我找人揍你”。

    想出来了吗?我要公布答案啦。

    这四句话都不是论证。

    第一句“中介公司应该为这轮房租上涨负一定的责任”,这句话只有结论。

    第二句加了个“这还不明显吗”,是起强调作用的反问句,但并没有实质意义,算不上理由。

    第三句“因为我和房东签订了三年的租房合同,所以今年我的房租并没有上涨”,有“因为”“所以”,还不是论证?要注意,这是解释,而不是论证。

    论证的结论是作者想要证明的、或是想说服别人相信的,所以要有不确定性。

    如果结论是个确定无疑的现象,并不会引起争议,那“因为”这个词语所引出的句子,只是在解释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过程,而不是在论证。

    在第三句中,说话的人是想解释房租没上涨的原因,而不是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房租真的没上涨”,自己没有撒谎,没有骗人。

    第四句,“你赶紧交房租,不然我找人揍你”,这是威胁,运用了暴力,并没有在说理。

    3.论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在什么情况下,会涉及到论证呢?

    论证最主要的目的,是证明、说服或者反驳。

    所以涉及到沟通、解决问题、做决策,涉及到阅读、写作,往往都会涉及论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

    有了这个意识,以后在阅读文章,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不应该只关注结论,而要关注整个说理的过程。看对方论证的好不好,以此来判断对方能否以理服人,应不应该相信对方的结论。

    三、识别论证结构

    既然论证这么重要,当你在获取信息的时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迅速识别论证的结构,你可以理解为:找出对方的结论和理由分别是什么?

    一开始不熟练,可以用纸笔、电脑软件来搭建框架,画成一个树状图,熟练了之后在脑子里搭建框架就可以了。

    识别论证结构一共有两步:

    1)核心的结论是什么

    2)有哪些理由,是如何推理出结论的

    image

    在人们口语化的沟通中,如果你想提炼论证结构,要注意三点:

    把口语转化成通俗的书面语;

    把感叹等语气转化成陈述的语气;

    去掉和结论之间没有推理关系的细枝末节。

    来看看这节开头的小例子,小红核心的结论是什么呢?

    结论: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

    理由1:近期一线城市的房租上涨较快;

    理由1.1: 一个朋友租的房子一下涨了1500元;

    理由2:物价升高;

    理由2.1:家门口一把小白菜的价格从上月的3元上升到5元;

    理由3:很多人投资P2P金融产品后亏得血本无归;

    而整段话中,“都是中介为了赚钱抬价,不择手段”是小红认为房租上涨的原因,并不能直接证明“中产阶层生活水平降低”这个结论,是无关的枝节,应该被去掉。“真希望房价物价别再涨了”是小红的感叹,也不用出现在论证结构中。

    1.结论

    结论,是做论证的人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论证或推理的终点,代表着论证者的立场。在文章中,结论经常会出现在开头或者结尾,结论之前常常有一些提示词,例如“因此”“结果是”“总的来说”“总之”等。

    在找结论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三点:

    准确转述/总结结论

    挖掘隐藏结论

    不要曲解结论

    我举几个小例子,请你跟着我想一想,结论是什么?

    例1:

    很多人说,打孩子并不会造成伤害。我反对这种说法。研究发现,被打的孩子会更有攻击性。

    这个例子中,核心的结论是“我反对这种说法”,哪种说法呢?是前面说的“打孩子并不会造成伤害”。所以转述一下,结论是“我认为打孩子会造成伤害”。后面的研究发现,是支持这个结论的理由。

    例2:

    这三个面试者各有特色,第一个人热情,第二个人专业能力强,第三个人谈吐得体。但我觉得还是专业能力最重要。

    这里真正的结论被隐藏起来了。论证的人谈到专业能力最重要,意味着结论是“我认为应该选择第二个面试者”。

    例3:

    甲:有研究显示,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视力和注意力都是不利的,还是该限制孩子玩儿的时间。

    乙:上补习班、做作业一样对视力不好啊,况且不接触电子产品孩子怎么能跟上科技的发展。

    看出来了吗?甲的结论是“应该限制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却被乙曲解成“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我们在交流中,要避免这样扭曲别人的结论的做法。

    2.理由

    理由是为了证明结论而存在的,在论证中,可能存在几个并列的理由。这时常见的提示词是“第一”“第二”“第三”,或者“首先”“其次”“再次”。也有时候,理由背后还有进一步的理由来支持它,在画论证结构图的时候,可以表示成理由1.1,推出理由1,再推出结论。

    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会为大家介绍金字塔式的结构化表达方法,会让理由更加清晰有逻辑。

    我们来看个小例子,请你试着画出论证的结构。

    例4:

    一些公司已经开始鼓励年长的人继续留在职场上。他们往往有好的经验和技术,太早离开职场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过早离开职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可能有负面的影响,继续工作也能使他们保持稳定的经济收入。我认为更多公司该这么做。

    这段话的结论是什么?比较有迷惑性的是开头第一句和结尾最后一句。但前面讲过,“一些公司已经开始鼓励年长的人继续留在职场上”这是一种明确的现象,并没有争议性,所以不是作者要证明的核心结论。这里的核心结论是把最后一句转述一下:“更多的公司应该鼓励年长的人继续留在职场上”。

    前面是提出的理由,除了一些公司已经这么做了,又分别从经验、健康、经济三方面给出了理由。所以论证结构是这样的:

    结论:更多的公司应该鼓励年长的人继续留在职场上。

    理由1: 一些公司已经在这样做了;

    理由2: 年长的人往往有好的经验和技术,太早离开职场是一种资源浪费;

    理由3: 离开职场对心理健康可能有负面的影响;

    理由4: 继续工作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

    3.隐藏的理由

    有时候,论证中有一些被隐藏的理由,也可以叫它隐含假设。当你发现,要顺利推出这个结论,某些隐藏的理由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就得把隐藏的理由挖出来。

    最近出了这样一件事。苏州有一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因为校舍需要被交还给租赁方,全校800名学生被整体安排到附近的某个公办重点小学上学。由此引发了一些重点小学家长的抗议,有的家长提出,素质差的学生会影响教学秩序。后来校方表示,会将这800名学生单独管理,用栅栏加以隔离,和重点小学原有的学生分开。

    校方或某些抗议的家长,背后可能有这样一个逻辑,论证结构是这样的:

    结论:应该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隔离开来

    理由:素质差的学生会影响教学秩序

    仔细看这个论证,理由中出现的是“素质差的学生”,而结论中出现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理由推出结论,其实跳了一大步,背后有一个隐含的理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素质差的学生。

    所以完整的论证结构是:

    结论:应该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隔离开来

    理由:素质差的学生会影响教学秩序

    隐含理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素质差的学生

    找出了这个隐含理由,才有可能进一步反思:这个隐含理由有道理吗?有说服力吗?

    例如,什么是素质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不会有某一些素质是很多城市重点小学的学生们不具备的?例如,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能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或者具有坚毅的品格。

    更何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们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说他们都素质差,也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而不应该基于偏见得出可能是片面的结论。

    当然,论证的其他方面我们还是需要继续考虑的,比如,素质差是否就会影响教学秩序,影响教学秩序是否就一定要用隔离的方法来应对。但是,单从论证结构上来说,找出隐藏的理由并且加以考虑,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总的来说,当理由到结论之间有比较大的跨越,例如谈论的主体都改变了,这时就需要挖出隐含的理由,把论证结构补充完整,这是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总结

    一起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这一节中,我们介绍了论证和识别论证结构。论证,就是说理、讲理,是提出理由,来证明结论的过程。要区分论证和解释,论证的结论应该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而解释往往是在叙述某件事发生的原因或过程。

    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你首先需要识别论证的结构,包括结论、理由、隐藏的理由,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论证结构,你就知道了论证的人是如何以理服人,如何证明自己的结论的。也能准确地把握别人的核心意思了。

    但这还不够,Ta证明的好吗?结论有说服力吗?论证质量高吗?这是下节课将要回答的问题。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在文章的末尾,我给你布置了一个小作业。你可以将文章划到末尾,点击进入作业帖,完成作业。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提问是探索思考的原动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实用逻辑课(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uh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