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很多侠客,如郭大侠、青蜂侠、背锅侠,而我,却因为一个项目,沦为彻彻底底的接盘侠。2015年中旬,公司接了一个小型erp项目,总金额16万,客户只要跑到MRP就可以进行验收。初期规划2个月验收。然而,这个项目整整做了5个月,不但没有成功上线,领导还收到了甲方老板的投诉电话,扬言我们欺骗客户,并要求退货。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接盘,这份光荣而艰巨的项目,就落到了我的身上,真是临(qu)危(ni)受(da)命(ye)。
去客户现场之前,我和此项目的实施人员交流了一下项目情况。从销售角度来说,当初售前承诺的功能并没有超出软件的能力范围,问题就出在客户的管理上。甲方是一家中小型机加工企业,半家族式管理,因为是自己家的生意,员工还很配合。但是因为长期的手工管理,很多流程都是大家想出的土方法,流转的单据随意更改,企业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整体运作非常低效。
为了适应甲方手工管理的习惯,我们的实施顾问,使尽浑身解数修改软件,并多次跟总部沟通,提交开发需求,但无论怎样更改,也不能让系统操作像手工单据那样简单、随意。甲方人员的原话是:“如果我们上软件不能让大家更方便,那上软件的意义是什么?”因此,项目上线公司一拖再拖,双方人员都疲惫不堪,也没有达到客户的“幻想”要求,最后上演了前面那一幕“甲方怒斥产品烂,扬言退货谁背锅”。
第一步,先处理情绪,在处理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讲到,人的思维分为快思考与慢思考。快思考:是基于直觉的,自动运行的,不费脑力的思考,比如愤怒、抱怨。慢思考:是基于理性的,需要调用大量记忆与数据的,非常费脑力的思考,比如分析、计算。
显然,客户老板见到我第一眼时,正处于快思考的状态,整张脸拉的和长白山一样,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法沟通。所以,我第一步就是让对方将情绪发泄出去,降低对方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那天下午,我整整被训了一个小时,训到对方口干舌燥,心平气和。
第二步,分析项目现状,确立项目目标。
待对方情绪平稳后,我拿出纸笔,和他一起分析目前的项目进度。甲方老板的第一个不满,就是认为我们什么都没做。但从项目的实施来看,我们的实施人员,完成了业务流程重组、产品编码规则制定、原材料管理三个步骤。解决了企业流程混乱、编码重复、库存不准的三大问题,并通过重新梳理库存,找出了积压了3年的原料,给企业挽回了3万多的资金占用。在数据和文档面前,甲方老板突然发现,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的工作。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沟通时可以采用《关键对话》中的综合陈述法,依次是,分享事实经过,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出试探表述,和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评论事实,不表达感受。人都是感性的,如果你表达感受,对方给你回复的也是感受,如果我说“您觉得我们什么都没做,但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客户肯定会原地爆炸。因此,我表述的是“咱们双方一起为这个项目努力了5个月,上软件之前,您看不到仓库真实的库存,也无法查看商品积压的时间。现在,您随时能知道企业实际的库存,超过30天没用的原料会自动报警,再也不用担心因库存导致资金积压,您看是不是这样。”
得到了客户的认可,第二步要重梳理项目目标,确定未来计划。对此,我们要和和客户明确两个问,首先,甲方当初上软件的目的是什么,做到什么样算上线成功,其次,是应该软件适应人的习惯,还是人应该达到软件的要求。
在这个项目中,甲方上软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实现库存准确、成本准确,不要每次生产就抢零件,导致其他订单因缺料延期 ;至于人员操作习惯,甲方老板正好想借这次项目,实现企业的规范化、正规化,并要求员工一切完全按照软件的要求来做。
在目标制定环节,我使用SMART原则,将目标形成清晰可衡量的纸质文档,并以此倒推变更后的项目计划,让客户可以准确预估后期的投入成本、完成时间,我才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
回顾整个项目,我方实施人员的技术水平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在相关方沟通及项目范围控制上做的不好,才导致项目险些失败。PMI人才三角中曾指出,项目经理需要具备技术和项目管理、领导力、战略和商务管理,三类能力,但国内大部分ERP项目人员都是技术出身,总是习惯将项目实施变为技术培训,最终导致项目因非技术问题失败,实属可惜。做为项目管理人员,应牢记PMI人才三角,不断补足短板,成为合格的项目经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