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刚结束大一生活的表弟,拖着大包小包回家来。
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
“上了大学,真的解放了,但是,也真的好无聊啊。“
看着稚气的脸上一股沧桑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恰好前阵子读了原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作品《优秀的绵羊》,感触良多。
于是提笔,给表弟写下了这样一封信,也送给所有在大学中,感到无聊、迷茫的学子们。
我给这封信起了一个简短的标题:
《你知道大学真正的意义吗?》
01 独立思考
大学,是从青年到成年的黄金四年;
大学,是介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自由世界;
大学,是最美好的时间和空间。
进入大学,是一个新的开始。
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说过:
“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
因此,进入大学,首先应该学会独立思考。
这不是指狭义的关于某些领域的思考,而是指,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这是受用一生的财富。
要学会独立思考,必须跨过两个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固有的经验和思维。
要有质疑和推翻过往认知的勇气和决心。
即便是习以为常的事,也应该通过多个角度去重新看待。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应该划上句点了。
对生活中的一切,多一些观察、多一些思考。
第二个障碍,是与父母的关系。
在美国,大部分精英家庭要求子女复制自己的精英之路,或者继承家业;大部分移民家庭希望子女能在美国站稳脚跟;大部分底层家庭则希望子女能迈入中产。
但无论是哪个阶层,都只有少数家长能够真正在精神上支持孩子独立。
在国内,这样紧密的亲子关系更是常见。
更有甚者,父母“陪读”大学的新闻屡见不鲜,不但包办了孩子的生活,更钳制了孩子的思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道理不难,但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
作为你,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很难去改变父母的观念,唯有努力走出父母的限制。
也许从所谓孝道的角度说,这看起来很自私,但事实上,这是成熟的表现。
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应该是“朋友”。
斯坦福教授特里·卡塞尔曾在名为《如何与父母决裂》的论文中提出一个建议,
“要过上有意义的成年人生活,一个人有必要成为一次孤儿。”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精神的独立并不是叛逆,也不是自欺欺人,精神的独立并不通过外表来呈现,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口号或姿态。
精神独立唯一的标准,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跨越了这两个障碍,就拥有了独立思考的基础。
02 寻找自我
好的教育,应该让我们成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其实拥有真实的自我,只是缺少一些内涵。
而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我们受到外界的影响,丢失了最纯粹的自我。
今天,要建立一个真实、丰富的自我,唯一方式就是付出行动。
建立自我的第一个步骤,是学会找到自己的兴趣。
这对于从小习惯了追逐外界目标的你来说,并不容易。
有一些可行的方法。
比如,可以先做一些自发的,不涉及外在奖励的事。
问问自己,什么事情会触动你,让你产生共鸣?
这件事应该让你从情感上获得满足——可能是全身心沉浸其中而忘记了外界,也可能是宁愿为此废寝忘食。
要记住,正是这些对你有意义的事件,连接了真实的你和这个世界。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依靠感性而不是理性。
也就是说,要小心理智的陷阱,避免去思考应不应该,或者值不值得之类的问题。
如果暂时找不到能产生共鸣的事,那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放慢脚步。
放下原本对于成绩、名次的追求,摆脱束缚,花点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探索课程之外的世界、发展一直渴望的技能。
在国外,流行一种间隔年计划,就是让学生能在高中毕业、上大学之前,用一年的时间参加某些真正感兴趣的、与成绩无关的项目。甚至鼓励孩子们通过休学一段时间来实现计划。
在国内,我们虽然没有完整的一年休假,但至少可以利用暑假,安排一些不以职业为目标的实习或研究。
这些暂停,让你有机会去接触更多未知的可能。
除此之外,它们还没什么风险。因为它们对原本的计划并没有颠覆性的影响,一切还都能回的去,属于安全保守、风险很小的尝试。
但别小看它们,别错过它们。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有意识的尝试,很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放下功利之心,别担心短时期的浪费。因为如果方向错了,跑的越快,越难回头。
当然,在广泛接触后,你可能又会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选择过多,无从下手。
虽然做出一个选择相当于放弃其他可能性。但是如果什么都想要,反而什么都抓不住。
关键是你现在就努力做好些什么。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
每个人的幸福来自他发挥出个人的能力之时。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个人特征,这决定了所有人不可能在同样的模式和渠道中,获得同样的满足感。
唯有发现和善用这些特点,才能事倍功半。所以,要选择一条路,用力探索和思考。
但也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强迫自己一步到位,马上订立终极计划。因为未来随时会改变。可能只在两三年间,人就产生了巨大变化,甚至,每分每秒都可能遇见改变一生的人和想法。因此,给自己调整的机会,才会越来越接近最真实的自己。
当然,也不能对找到自我、创建自己的生活过于理想化。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便是最擅长的事,也有繁琐和挫败的部分。
当感到焦虑苦闷时,如果它仍是目前阶段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就别轻易放弃,小心落回思维的陷阱,去选择看起来更容易达成的目标,放弃追求真正的自己。
因为唯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最大程度上忍耐那些繁杂和挫败。
正如同,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在找到后,就更应该继续行动。
03 获得勇气
今天,无论是政策还是舆论,都在引导学生去追求收入最高的好专业,除此之外的任何选择都会带来质疑——“学了有什么用”?仿佛读大学的目的,只是就业。
说的好听一些,这种想法属于实用主义。把大学当作一个工具,好的大学能在求职简历上加分更多,自然就是更有价值的好工具。
说的更直白一些,把大学当作求职的跳板,只是利益化的想法,导致人们功利地计算性价比。
一心只考虑着未来职业的人们,却未必真正理解“职业”的含义。
当他们提及职业时,想法往往过于狭隘,或是偏激。
打个比方,如果有一个人,他一辈子只写诗歌,人们可能会用“不务正业”来形容他,但是如果这个人一辈子做买卖,买进卖出赚取差价,人们却会认为是理所应当。
职业,难道等同于维持生计?更好的职业,就是能赚更多钱的事吗?
实际上,“职业”这个词在拉丁语里的原意是“召唤”,引发出内心真正的自己。
职业的前提是敏锐地感知自己真实的想法,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精神想象力,把一件事做的更好,从而实现人和事物的共同发展。
收入只是职业的一个部分,而职业,只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奋斗时,他越是急着求职,越可能走错方向,尤其当他的眼中只有高薪的时候。
但是,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能用勇气去坚持,又是另一回事。
因为想要追求真正的自我,难免要付出代价。
代价之一是,要与众不同。
现在的大环境下,人们只看重最终的收益。如果成功了,一切都是对的,如果选择不具备经济效益的事情,就一切都是错的。
要克服从众心理,扛住压力并不容易。因为追随自己内心的人往往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适,他们映射出其他人的随波逐流和缺乏勇气,也因此会受到他人的批判和质疑。
另一个代价是,要承受风险。
如果不能接受未知,怎么可能遇到惊喜呢?
一直成功体现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过于谨慎脆弱的表现。
为了成功,不敢激发自己潜能,放弃本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是一种保守的自我欺骗,更是一种懦弱。
如果设定的标准真的对自己负责,本应该不断地挑战、失败,然后再站起来才对。
一旦找到了自己,就不要因为恐惧和迷茫,放弃选择,重新回到他人指挥的路径上。要保有这份勇气,除了自己坚定信念外,还应该充分借助外力。
比如,积极在大学里寻找合适的资源和工具、争取能支持自己独立思考的导师,以及找到志同道合、共同奋进的伙伴。
一旦步入正轨,我相信你不但不会觉得无聊,还会感叹世界之大、时光飞逝呢。
果粒安心,资深HR,二娃妈妈,专注研究底层规律、开发孩子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既成功又快乐的自己。
欢迎关注,每日一位公益咨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