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字,读wù。
这个字的读音生过变动,在许慎的时期,不是这个发音,“讀若敻”。
《说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讀若敻。茂陵有兀桑里。五忽切”。
敻,读xiòng。“讀若敻”,就是说,兀的发音就是“敻”。
而现在的wù,其切韵标记的发音。这个发音,起于唐宋。
发音有了变化,其意义,也应该会出现问题。
通常的解释,兀,是“突兀、高大、光秃……”,这些意义,是在其本义的基础上的引申。但,只是表面上的引申。
“高而上平也”这个释义,字面上的意义,类似平顶的高地。所以,有了“突兀”的引申。但,高与上,是互训转注关系的两个字,其意义,不是高大、向上或在上,而是与繁衍有关。是优选繁殖、良种之意。这些信息,见《高》与《上》二章,这里不赘述了。
“高与平相等”,就是“高而上平也”。平,等于、等齐之意。
所以,兀,就是“等于是优选繁殖”之意,也有“良种”之意。
这样的理解,有一些朋友不愿意接受。不要紧,我们可以从字形分析去印证。
兀,从儿从一。
很多版本,从人从一,这是一个错误的。
看一下编目就明白了,兀字,在“儿”部,而非在“人”部。
有没有奇怪,从儿,怎么会有“突兀、高大”之意?
儿,是接近成熟的飞鸟,从丿从乙。
《说文》儿:“仁人也”。
仁人,女人也。仁,从二。二,阴数、繁殖之意。
丿,读pie,成熟之意。
乙,是飞鸟之象。
儿,就是接近成熟的雌性动物或人。
“儿”会意为“少年”,其实,指少女或年轻的雌性、女性。
少女、女性很高大吗?
当然不是,而是可以繁殖。
一,是原始之初之意,有原生种子之意。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少年少女的“儿”与原始种子“一”,合成“兀”,是叠意联用,会意为:繁殖的良种。
良种,其种纯正、血脉纯正,这就是“兀”,所以释义为“高而上平也”。因为“高”与“上”,是“崇高”之意,都表示优选繁殖的血脉纯正。
纯种繁殖的后代,一定会比较强大、壮大,故有强悍的成分。
强悍的信息,可以在“兀鹰”身上见到。“兀鹰”,以强悍、凶猛著称。因为“兀鹰”,兀字,有了“秃”之意,有“秃鹰”一称呼你,兀鹰是秃头。当然,“高大”之意,也可以在这里找到。
唐人时期,兀字已经变了质,音与意,都变了,已经有了“秃”之意。
〈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
蜀山秃了,树木用于建造阿房宫。兀字,就是“秃”之意。
而《文选·陆机·文赋》:“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还是“生出”之意。这两句,表示:枯木逢春,死水重流。
兀,应该理解为纯种生出、胜出、强壮,是优选繁殖的引申。其他的释义,还是算了吧。
尧字,从兀从垚,释义为“高也”。
《说文》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遠也”。
这个“高”,还是“崇高、高尚”之意,而不是尺度的高。
很多人会被三个土堆砌的“垚”字迷惑。
垚,读yao,释义也是“高大”。
《说文》垚:“土高也”。
土,是发出之意。转义引申为发出的地方,即泥土。
发出,即生出,生出后代的种群纯正,叫做“土高”。
故尧字,这个“高”,一指本身之崇高,还指其有培育纯正物种的能力。尧帝氏族的著名,应该是“种植”能力、繁衍能力的纯正。至于人的个子高大的话,不足信,至多是后来的引申。
清阳于2021.7.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