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读《传习录》第十七天-答陆原静书(2)

读《传习录》第十七天-答陆原静书(2)

作者: 沐一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8-06 20:49 被阅读100次

十一、养生把清心寡欲作为要点:养生确实带有私欲存在,修炼圣学,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存然天理,而没有一丝人欲的私心,在私心还未萌芽之前就防止,在刚刚萌芽时就克制它,非这样不可。

十二、不思善不思恶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这句诗才能贴切的解释越学越糊涂的现象。已经知道本来面目是良知了,却还要下功夫,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已经知道致知的功夫了,却还在因失去良心找产生良心的地方而思致知之功,有点狗追尾巴的意思。良知本是宁静的,本是充满生机的,却要求宁静,却要去生机。也许这是求学必经的某个类似于骑马找马的困惑的阶段。

十三、戒惧克治:去人欲存天理,诸多的细枝末节支离破碎的疑问,归根结底来自自私自利,刻意追求圣人之所谓率性而为也是道,在于生而知之,纯乎天理,自然而然,发而中节。而学者之所以自私自利,刻意追求,还是私欲未去,天理未纯,为圣人之志立了。悉心培养本原,莫问细节,不分散精力也是求圣的功夫。

十四、质美者明得尽,渣滓变浑化:良知本来是明澈的,气质不美的人渣滓多,障蔽厚不容易启迪其明澈;气质美好的人渣滓本来就少,没有多少障蔽,稍加致知的功夫,自己的良知就自然晶莹明澈。一点点渣滓就像烫水中的浮雪,怎么能作为障蔽呢?一句比喻和反问,将本质好的人良知被私欲蒙蔽少而容易致良知,解释得一清二楚。

十五、天性只有一种仁义礼智是天性的性质,聪明睿知是天性的资质,喜怒哀乐是天性的情感,私欲、外气是天性的障蔽。资质,有清有浊,所以情感有过有不及,而障蔽有深有浅,私欲和外气是一个病根的两种病法痛法,并不是两种病。良知在人的心中,不但圣贤如此,一般人也无所无不如此。如果没有物欲的牵制蒙蔽,只要遵循着良知的自然生发流露去做,就没有不合道的。所谓生知安行中的知行二字也就是用功而言,知行的本性就是良知良能,从本体角度说,哪怕是困之勉行的人,也都可以称作生知安行了。

十六、乐是心之本体: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本心,只不过被蒙蔽罢了,忧愁迷茫甚至丢失,有的还故意找乐子,估计也不过是短促肤浅之乐。真正的快乐就是要一念明觉,反身而减,就能感觉这种本体的快乐了。这种一念明觉反身而减,就是发自内心的长久体验,就像笑佛之笑口常开,明明有快乐之中,却因为物欲蒙蔽而去寻找快乐,不是骑驴找马吗?

十七、明镜:圣人致知的功夫是至诚无息的。圣人良知的本体皎洁如明镜,全无丝毫蒙蔽。明镜反映外物美得就美,丑的就丑,一经映照就都显其真面目,这就叫做生其心。而美的就美,丑的就丑,一经映照却不留污染,这就叫做无所住,致知之功,犹如病根在身之人服药调理之功,不分有事无事,至诚无息,才能达到健康或成圣的最终目的。

十八、陆元静知到良知却不相信良知,才会产生如此多的疑问。良知之学是践履之学,格物致知,至诚无息,而不仅仅是学习致良知的这套理论或学术,并且纠缠讨论细枝末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传习录》第十七天-答陆原静书(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yn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