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放假一周,在我自动化的意识中,我老想陪伴孩子们读书、练字、多读点英文故事书……最好准备一个积累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持续在上面积累经典名句、精彩书摘、古诗词句、成语故事或历史人物事迹等,每晚睡前30分钟背一背,早起复背。相反,我不想让孩子过度地看电视或玩游戏。问题是,面对这两个越来越有主见的快12岁的女儿,我不能勉强她们,因为我知道维持好的关系最重要;我不能唠叨她们,那样她们会更烦我,我说的话会更加失灵;我更不能烦躁地阻止她们,那样她们对电子产品的饥饿感更强烈,会更加迷恋……
那么,依我现有所能,我在孩子面前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是开家庭会议,大家共同商讨寒假每日的生活节奏。这个会议是在刚放假的第二天晚上进行的,因为时间紧,会议只大概划分了每日的几个模块:八点是早餐时间;上午8:30—11:30为学习时间,其中一个小时是做作业时间,还有50分左右是家庭共读时间;下午时间除了去上课外,是运动、看电视和自由支配的时间,看电视每天不超过一个小时。
试行一天后,姐姐去上学,爸爸又在洛阳参加朋友的7天博物馆研学活动,就我们娘仨在家了。俩孩子就不想按商量的执行了,除了做作业和看书,下午老想多看会儿电视,不想逛公园不想跳绳也不想运动了。我们又开始商议,孩子们也很感兴趣:玩游戏可以自己赚取能量币,怎么转呢?读书40分以上加上笔记与口头分享,可得三个;跳绳150个可得一个;跑步或打羽毛球40分钟以上可得三个;一个能量币可换10分钟的电视或游戏时间。为了多看电视和打游戏,孩子两天里特别卖力的读书、运动,但我却忧心忡忡,读书本来是一件自带奖赏的事,为了看电视而使劲读书?我得喊停,否则以后她们不能看电视时就觉得不用读书了。接下来,这个协议不了了之。
目前,上午的时间,孩子们做作业、读书,或一起玩玩小游戏。下午,孩子太想看电视了,我们把电视时间延长到了一个半小时。
像这样在难得的假期里和孩子斗智斗勇,太累了!所以我这些天在不断听课、做笔记,反思我到底哪儿做的不符合规律,终于有了以下收获(还得多实践多反思):
1、我应该生活在妈妈的角色里。孩子刚放假时,就担心在家和学校没啥区别,她们是担心妈妈管她们太多了吧,不能自由地按自己意愿看电视,而如今的事实就是这样。我好像不是善解人意温暖体贴的妈妈,而是严厉的监工,要不就是和孩子对着干的对手等等。家应该是孩子最放松快乐的港湾,而我们的心都贴不到一块儿,孩子怎能从我这儿过去安全感、成就感和胜任感,获得内心需求的满足?需求在我这里而得不到满足,她可不得去游戏里汲取嘛!做不了好妈妈,就是变着法子把孩子往游戏里推呀,心里咋傻呆呆地做着本末倒置的事而不自知呢?
其实,孩子爱玩游戏是因为家庭生活不丰富,倒腾一些有趣的事,比如和孩子下跳棋、玩捣蛋鬼等游戏;给孩子一次机会去为我们做一顿饭(不去指导,不要嫌孩子把厨房搞乱,鼓励她可看抖音做,当然看孩子年龄而定);一起做一些家务活等等,当然,利用这些机会狠狠地肯定赞赏孩子,让她充分品尝成就感和胜任感的果实,这样时间就在孩子特别的体验中溜走了,内心需求也得到了满足。作为现代社会的妈妈,我深切感受到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比满足生理的饭菜更重要,搭建好关系最重要,因为从心理上与孩子有关系了一切就没关系了。
2、女儿在家里的角色是孩子,要和父母一同承担家庭责任。因为老想把孩子往学生的路上引,所以我的注意力完全忽视了让孩子做好孩子,和妈妈一起承担家务活,对家庭事物一起参与或抉择。所以,学习意愿和学习计划安排,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只能做协助孩子的“军师”。即使我想指导她的学习,前提也是孩子尊重我、关系好等,孩子喜欢我,自然会喜欢我的建议。
何况,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想让孩子多读书,我带领孩子准备了许多她们喜欢读的书,而且我自己这些天也读的热火朝天(读我的书);想让孩子喜欢分享,我就抓住一切机会给她们分享,并非常好奇地听她们给我讲;想让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自己就先做到,读书时我最喜欢摘录刷新认知的片段,不断翻看读书笔记并读给她们听……
相信相信的力量,即使暂时影响不了,就当在她们心里种下一粒粒种子吧,因为有了种子,有了妈妈持续提供的阳光雨露,还担心她有朝一日不会发芽吗?
所以请坚定得这样做:孩子要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家长做好协助和指导,而不是控制!肯定是健康的基石,担心就是不信任,担心就是诅咒。我们需要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和赞扬,不用担心孩子们会骄傲,只有父母真正发自内心的相信,孩子才能建立强大的安全感、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父母任何的迟疑和担心都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如果你真的相信他,你会大胆的放手,他能感受到你强大的支持和托举的力量,他做事情才不会畏手畏脚,更愿意放开手脚尝试和挑战新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