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意义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
首先对于师傅提出的“我们是否还需要“文武双全”这个命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或者说,我们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文武双全”。远不仅仅如此,我们需要的还有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与原始的“倒退”。
一个人身体的强健与精神的强健是紧密相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的强健就决定着精神的强健,换言之,构成精神强健的还有一种特质——“超然物外”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笔者并不是刻意去研究抑或是探讨这个问题,只是在生活学习的重压下,在纷繁复杂的人群中渐渐地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笔者不玩游戏,不追剧,不好上网,不喜欢乱七八糟的二次元、动漫文化,一心只读经典,关注国家时事,并且坚持体育锻炼,喜欢出汗之后淋漓尽致的感觉。有人可能会说,你的生活缺少了“王者农药”,缺少了“英雄联盟”,缺少了微博八卦,到底是有多无趣。在这,笔者不作任何的辩驳,因为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而不在客观的事。
然而,笔者也有自身人格的缺陷,一味地做自己的事情,也会不可避免地“怀疑人生”,但这是思考人生的结果,并不是学习带来的后遗症。有学长戏谑地说,你别整日压抑着自己去看书,也要去玩一玩,比如打打游戏、追追剧。我曾做过一番尝试,当然只是追剧,然而收获的结果却是“身心俱疲”。身疲是因为眼睛劳累,心累是因为还要去思考剧情人物的发展。即便如此,却还是深深地陷入其中,往往半日不能自拔。于是,去锻炼,跑上十几二十公里,跑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回来一个热水澡,之前的烦恼一扫而光。然而,却也无法以一种冷静的思维面对摆放在书桌上整齐的资料、课业。在很多时候,经历了各种小挫败以后,一场运动固然可以潇潇洒洒地把问题忘却,激情依然澎湃,可问题却在于这澎湃的激情下缺少了一股子“本真”,也就是对于人生、人格深入透彻的思考。
也就是说,运动可以使人以一种豁达的心境坦然面对成败,但却无法使人以一种理智的状况解读自己。因而,我们还需要回归,本性的回归,亲伦的重现。
而这回归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自然,聆听鸟语细嗅花香。《傅雷家书》中写道:过度的室内生活与书斋生活恰恰是造成现代知识分子神经紧张与病态的主要原因:而萧然意远、旷达宁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只有从自然界中获得。
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最崇高的哲理:人类是动物,从自然界中来,要想找到最本真的自己,方法是唯一的——回到自然中去。
陶渊明作为历史上山水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其所思、所想、所做皆在自然山水之中,为何在工业社会的当下,其仍旧未被淘汰、仍旧被奉为圭臬呢?我想,不仅仅在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更在于他为人类确认了一种最重要的也是最本真的人生态度——认识你自己的前提是面对你自己。
身处人来人往的尘世,面对自己何其不易啊!陶潜归田园居而自得其乐,恰恰说明他最终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认清了自己,在最朴实的农田生活里做到了自己——干脆、利落、本真、澄澈。
如此,便值得千古传诵,百世流芳!而纵观当今那些灯红酒绿下的明星、顶着学术的帽子而肆意造假的专家学者们,这样一种真实实在难能可贵!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我并不是提倡“老庄”的“无为而治”,因为即便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也是将“修身”放在入世之前,而“修身”却是我们最最缺少的东西。没有完善人格,即便学术成就再高,也终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诸如“高科技犯罪”,在当代社会已经是习以为常了的。
笔者至此,愿读者每天坚持四件事:“正常的学习工作”、“必要的身体锻炼”、“短暂的亲近自然”、“积极的自我总结与反思“。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