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夏天,我毕业于南方的一座小城。彼时我曾送了一份生日礼物给我的同桌,那是一本叫做《夏至未至》的小说,我在他后来的同学录扉页上写下这本书中的最后一句话“那些男孩,教会我成长。那些女孩,教会我爱。”因为我很感谢这个同桌,在那段所谓“暗无天日”的高中生涯里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我手里的这本书是最初的那个版本,这本书陪着我度过了我后来的整个学生生涯。
——题记
一场繁盛而离散的未至
《夏至未至》跨越了整整的十年,从1995年到2005年
按照书的排版顺序,1997年的最后一幕,傅小司正在出席陆之昂妈妈的葬礼(实际应该是1996年),香港回归什么的与浅川这座小城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全国普天同庆的烟花盛会里,这场葬礼的悲伤不过在愉悦的氛围里被烘托得更加哀伤而已。我只知道,从前那个淘气干净的男孩一下子就长大了,故事回溯到这本书开始的1998年的夏天,陆之昂告诉傅小司自己要去上海财经大学,如果只是上海,他们还能生活在同一个国度里,然而陆之昂只是以上海财经大学为跳板,目的地是日本。
傅小司应该是学生时代里那种光芒四射的冷面帅哥,深受女孩子和老师们的喜爱。而傅小司却说:自己是一个不讨喜人喜欢的人。很多年以前的立夏想,他只是一个眼睛里终年大雾不散的白内障小混混。在陆之昂的心里,傅小司扔下平凡的自己和平凡的所有人,独自朝漫长的未来奔跑过去了。
陆之昂的妈妈去了天国以后,他突然成熟起来,但是他心里明白,在母亲离开后的两年时光里,那些日渐成熟的外表下终究掩藏了一颗稚幼的心灵,如同一个,永远无法长大的停留在十六岁夏天的小男孩。
立夏,是熬夜打着手电筒写日记的女孩。是体贴而又真实的一个人。倔强不服输的她因为不想让傅小司和陆之昂看不起,会穿着睡衣黑着眼圈咬牙切齿地背外语,默写化学方程式。功课太难的时候,也会呜呜呜地抱怨,并且会骂一两句傅小司陆之昂王八蛋凭什么不下功夫成绩都那么好之类的话。她也许是陆之昂的另一个小表妹。
2002年以前
这段时光,是陆之昂离开傅小司独自去日本求学的旅程。也是立夏陪着傅小司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光彩夺目的偶像的时光。
2002年以后
正如傅小司心里想的那样:也许对于别人来说,四年足够改变一切事情,可是对于自己和陆之昂而言,仅仅是一次分开旅行。各自看了些不同的风景,各自消磨了一小段时光。但是陆之昂却说:这些年在日本的街头,偶尔看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樱花雨时才明白,独自看到世间美景而无人分享应该是一种遗憾吧。
失望总会比期待多一点
无论是《微微一笑很倾城》还是《最好的我们》,我都在考研那段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看得不亦乐乎。噢,我并不是喜欢这样的玛丽苏事件,只是考研的时间太煎熬了,需要一点调剂。前者还原度很高,后者莫名其妙杜撰出的路星河让我不是很喜欢。有人说这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为了……明明是学生时代单纯的喜欢非要搭载在成人世界三角恋的狗血剧情上,我不想买账。
那么《夏至未至》呢?《小时代》四部曲发行的时候,我已经放弃了小说的阅读。正如立夏在初一的时候画了一年的素描,初二的时候开始不去上美术课,初三彻底把画笔和画纸丢掉,最后以全县文化课第一的成绩顺利来到浅川一中。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总要为了想得到的东西放弃些什么的。我没有追完《小时代》的书,也没有看过每一部电影。我觉得郭敬明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夏至》。但是当我看到电视剧的选角时,我觉得这部剧被毁了。果然,陈学冬并不适合傅小司这个角色,也许时隔多年或者是剧情需要,我只是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呆滞的傅小司,与我心里装了11年的那个傅小司相差甚远。没错,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但我心里充斥着抵触。
小的时候更偏爱傅小司,虽然觉得陆之昂捣蛋而搞笑。长大以后却不大喜欢傅小司了,不是他不好,而是他的完美和孤独已经把他推向世界的顶端。我始终觉得人类的误解来源于不屑解释以及妄自揣测。很多时候我都愿意去解释,直到某一天我发现对方只是个无关痛痒的路人之后。
郑爽饰演的立夏有些做作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但是说句实话她的那些小表情和动作让我感觉有点蹿戏,好像又看到了《微微一笑很倾城》里的贝微微。(会不会有粉丝丢鸡蛋呢?)主要是期望值太高了。
夏至是泼墨画上的绿色
我相信现实从来不会对我善良如初,但我坚信故事里的他们就是我看到的那样。我很喜欢张小娴的小说,因为她每一个故事的构思都让我始料不及。无论是《面包树上的女人》还是我最喜欢的《收到你的信已经太迟》,又或是新入手的这本《致遗忘了我的你》。但是我也喜欢郭敬明华丽的文笔,有很多人嘲笑郭敬明的身高,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个人不能决定的缺点放大之后再放大,我对郭敬明本人是不喜不恶的,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不管他在作家富豪榜上排名多少,我只知道那些名利与我无关,但是他笔下的人物打动了我,我能从字里行间中寻找到温暖和共鸣,看着立夏,我仿佛看到了自己。
我们都想知道后来,也都喜欢八卦同桌。八月长安说很多读者都问她是不是洛枳本人,或者是不是有类似的暗恋经历。很多读者问林奕含是不是房思琪本人,林奕含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其实我们隐约知道些什么,所以小说并不完全是虚构的,这些故事也终于让我相信,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我后来觉得也许有些书是上不了台面的,也不适合分享。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看名著,一个刚把字认全的小姑娘能从名著里面读出些什么呢?难道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我只记得《茶花女》当中那个流落于风尘却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心灵的玛格丽特·戈蒂埃,也还记得《包法利夫人》中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中自甘堕落,那么《红与黑》呢?我应该不会懂得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就是在我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我也没有感受到童年那种探宝之旅的乐趣。再后来,我读不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以及《伊豆的舞女》。我一度以为我无法喜欢日本的文学,直到后来喜欢上岩井俊二的《情书》。真正陪伴我度过童年的书籍就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那个时候我是班里的故事大王,我喜欢把我读过的童话故事分享给同学们听。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开始看《冒险小虎队》,小学毕业那一年,我们班级里刮起了一阵阅读风,大家喜欢的都是《冒险小虎队》。那些看过的故事,到现在我也能说个一二三,也是因为其中的一本《威尼斯惊魂》,我至今对威尼斯执迷不悟。
我们从“比喻”开始学起,不停地作答本体和喻体;然后学习“拟人”,就是赋予非人类的物质于人类的感情意识;我们觉得“排比”最有气势,目的是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后来我们背课文,背古诗词,觉得痛苦不堪,无论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是鲁迅的《三味书屋》,无论是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还是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脍炙人口又如何?我只爱李义山的《锦瑟》。可是郭敬明他们却能用这些简单的词汇描摹出大千世界,我喜欢那些没有意义的所谓的无病呻吟和小资情调,我学了那么多年语文,终究没能写出一本书,一段华而不实的文字,哪怕是一句莫名戳中泪点的话。
这就是我想说的《夏至未至》,四维(郭敬明)开篇渲染的那些校园不过是为了人物的悲剧做铺垫,明明那么宁静美好,香樟树绿色成荫,却原来只是个陷阱,四维用安逸无害的美丽日子,写出值得我们喜欢的人物,陆之昂回来的那个夏天却是整个陷阱的开始。
很多年来,我只看1998年以前的部分。因为我其实很想自欺欺人:他们毕业的那个夏天从未来过。我其实不太愿意分享这个故事,因为这是属于我的青春。但是我也知道,我会永远是那个不开心就看《灌篮高手》的老姑娘。我也相信,故事里的他们,朝着幸福永远的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