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出过一件举国轰动的事件,即便是现在,恐怕也有不少人记忆深刻,唏嘘不已。
2011年10月13号,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相继被两辆车碾压,7分钟之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是一名拾荒的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才叫来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但最终仍然抢救无效死亡。
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只发生在中国,社会如此冷漠?无情?残酷?受害人迫切需要帮助,全体旁观者竟然无动于衷。你一定会义愤填膺,假如你处于此情此景,你一定会不吝于施与援手,尽自己所能救助被害人,无论如何,拨通一个报警电话总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吧。
7年前的我也这么不解、困惑以及愤怒。而当时的媒体也是从这方面着手报道,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人们麻木不堪,良心何在,道德沦丧。
如果简单地将事情归咎于城市的冷漠,那就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微妙的事实。心理学家称之为:多元无知效应。
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社会认同原理会条件反射式地驱使你的行为,你开始观察别人都在做什么,寻找你应该做出什么反应才合理的社会证据。
于是,你再次问一次自己,假设你处于这样的情景之中。脑子里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小孩是因为什么原因倒在这里?意外还是纠纷?周围还有其他的人吧,应该有人报警了吧?我应该上前帮忙吗?她需要什么的救助?
我们不排除有部分人的确是冷漠自私,不想惹上麻烦。但是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少部分人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判断,人们会据此得出结论:既然没有人在乎,说明情况并不是十分紧急。而非常令人吃惊的是,现场有大量旁观者在场的时候,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
这里的关键因素在于,人们没有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无义,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这样的旁观者现象,不止出现在国内,国外也举不胜举。了解了事情的深层原因,那么我们开始思考。如果我们遇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会不会观察其他人的反应来做出自己都匪夷所思的行为。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启动自己的大脑,分辨出自己处于多元无知效应中,并能帮助别人。不要一味地盲从其他人的行为,观察环境而不是观察人群的反应做出判断。如果不能确定,最好出声询问,很有可能你会发现,其他人一样一无所知。
假如我们自己处于这样一种危险的境地。如何求助于他人,使得自己得到救助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而不至于成为其牺牲品。问题的关键在于破解不确定性,首先明确的指出你出现了意外的情况,需要帮助;其次你希望得到谁的帮助,别人应该如何提供帮助。比如紧紧地拉住一个面相和善的人,跟他说:先生,我需要你的帮助,麻烦你帮我叫一辆救护车,我有心脏病,现在非常难受。
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因为很可能他无法判断,而你一命呜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