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是我们生活中常会极力避免的事情。我们认为冲突是不好的,会让我们失去关系。但越来越多的经历告诉我们,冲突之后,关系会升温,而且会感觉更亲密,冲突不是一件坏事,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不喜欢冲突呢?
这要从我们的原生家庭说起。
小时候,当小婴儿哭闹不止的时候,
脆弱的妈妈会觉得,都是我不好,没有能力照顾好孩子,我很差劲,于是,在小婴儿的世界里,就形成了一种观念,我决不能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我一旦表达了我的攻击性,妈妈就毁了,我也毁了,我的世界就毁灭了。
而歇斯底里、会攻击孩子的妈妈会在孩子哭闹不止或者咬了一口妈妈时,啪啪打孩子,或者大声呵斥孩子,哭什么哭,再哭就把你把你嘴巴塞上,把你丢出去,这也让小婴儿形成了一种感受,我表达攻击性,就会被报复,所以我要隐藏我的攻击性。
还有一种母亲,是不接受和解的父母。婴儿哭闹后,大部分孩子都会想要去试图和解,对母亲笑一笑,爬到母亲身边蹭蹭母亲,拿出小手抚摸母亲,跟妈妈说“我错了”,不接受和解的父母仍然对孩子不理睬,或大声呵斥孩子,“你错什么错,你还知道错啊,你明不明白你错在哪里啊”推开孩子,继续对孩子冷漠,对孩子伸出的和解的橄榄枝,不接受。这时她就告诉了孩子一个观念,你哭闹是不对的,哭闹过后还想要和解,没门,和解是不可能的,你只要和父母冲突,我们的关系就毁了。孩子会认为,关系中是绝不能表达攻击性的,一旦憋不住表达了攻击性,我们的关系就完了,而且我也不用去和解,我所有的和解得到的结果就是继续被攻击和报复,我们的关系就完蛋了。
外国有一个研究,夫妻关系是否能持续,不是三观是否一致,不是门当户对,而是当发生冲突时,一方能够伸出和解的橄榄枝,而另一方能够接过和解的橄榄枝。
其实夫妻关系中,关系能否继续不是不发生矛盾或者所有的冲突都能解决的能力。有的冲突是解决不了的,夫妻关系能够持续下去的关键是发生冲突了,一方伸出和解的橄榄枝,一方能够接过去。
可以发生冲突、可以和解是一个人人格健康的重要指标。要拥有这样健康的人格能力,需要内心有一种确信,确信自己是结实的,不会因为表达了攻击性,被攻击,哦,挂了,关系就毁了,同时确信别人也是结实的,虽然我们表达攻击性,别人会难过,但不至于陷入无休止的抑郁或悲伤中,就是内在的自己是结实的,内在的父母也是结实的。这样,我们才敢于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攻击性,也会在发生冲突时,敢于伸出和解的橄榄枝,就是说,关系是坚韧的。
关系失去链接和冲突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重要的是去看我们怎样去修复,我们有没有能力去修复。
能不能把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及其尖锐能量转化成,虽然我们有冲突,但我依然爱你,来,我们抱一下,我们可以继续谈这个冲突,但我们要确信一下,我是爱你的,你是爱我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谈这个冲突。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从尖锐的冲突中出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广,让自己的双脚踩在大地上。
我们可以发生冲突,可以和解,可以在冲突后伸出和解的橄榄枝,这是一个人人格成长的英雄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