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论文观点选登】关键词:谣言
谣言是指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 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一般而言,谣言主要以口头传播为主,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海量信息接踵而至,谣言和流言的数量也随之上升,互联网的快捷性一方面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谣言的治理难度。
本期分别从法律、政治、教育、新闻传播、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谣言”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法律方向
网络谣言的刑法治理:从宪法的视角
摘 要
网络谣言之刑法治理的难题是,如何区分言论自由与言论犯罪的合理界限。
从言论自由的权利属性出发,应确立"网络言论不被轻易犯罪化"的宪法法理。未经证实未必虚假,谣言本质并非完全事实层面之客观实证的产物,而是包含着规范判断。
因此,提倡与发展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二元论,强调主观真实对网络谣言的反向排除,有利于从事实层面合理划分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界限;
而从刑法教义学上建构"实际恶意与网络谣言的主观不法性判断""危险理论与网络谣言的客观不法性判断""比例原则与网络谣言的需罚性判断"等基本教义,则有利于从规范层面明确刑法干预网络谣言的限度。
[1]姜涛.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J].网络谣言的刑法治理:从宪法的视角,中国法学. 2021,(03):208-228
2.教育学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
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研究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涉"疫"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多种多样。加大大学生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研究,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规范引导大学生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研究,既事关大学生个体的不信谣、不传谣,更事关青年群体的举旗帜、展形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信心、聚民心。
立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之间存在的目标耦合、对象耦合和方式耦合,在核心价值观"践行"层面提升信息公开力度和时效,"培育"层面提升网络引导水平和效果,"融入"层面提升学生防谣定力和能力,是有效阻止涉"疫"网络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与传播的重要举措。
[2]刘国权等.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37(03):68-72
3.政治方向
别让谣言“谣”走我们必胜的信心
摘 要
<正>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一点点肺炎疫情动态都牵动着亿万人心。总书记指出,"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语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信心,也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指明了方向。
然而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现实下,在全国人民都为疫情揪心时,后方舆论场的"防疫战"也在进行着焦灼的战斗。
[3]魏天舒[J].别让谣言“谣”走我们必胜的信心.红旗文稿. 2020,(03):11-13
4.社会学
谣言认同:叙事、实践与意义再生产
——基于“吃鸡蛋”谣言的考察
摘 要
重大事件中谣言迅速传播,谣言认同是其内在动力。对处于谣言中的个体而言,他们悬置谣言的真假,紧急调用与谣言相关的民间常识,并形成谣言认同,包括对谣言的叙事认同和行为认同。
具体而言,民众通过在地化叙事和日常生活实践实现谣言认同。更进一步来看,民众运用意义再生产强化谣言认同。意义再生产的逻辑为:生活世界失控—常识失效—常识再生产—意义世界建构—生活世界恢复。
谣言实践具有身体治疗、心理疗救及人情互惠三重维度。谣言认同,体现民众认同民间话语参与重大公共事务、传播信息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强化了个体对民间话语体系的信仰,其本质是民间话语赋能。
[4]罗婷.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J].谣言认同:叙事、实践与意义再生产——基于“吃鸡蛋”谣言的考察.民族艺术. 2021,(05):49-56
5.文学方向
1931年被捕谣言与鲁迅“横站”的政治
摘 要
1931年初"鲁迅被捕"谣言由上海传播至全国,对鲁迅本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谣言的大规模流布也折射出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之间的独特关系。
而"鲁迅被捕"谣言的产生与几乎同时发生的"左联五烈士"事件密切相关,由此可以发现鲁迅的"横站"与左翼内部抵制"立三路线""王明路线"的政治派别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对鲁迅与"左联五烈士"之间共通的政治理念的追问,以及中共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实践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鲁迅的"横站"是在1930年代中国左翼运动独特的历史背景中发生,以实际精神作为基点,依托对政治理念真诚性及现实中的行动而展开的,兼具批判性和建构性的政治形式。
[5]殷鹏飞.清华大学中文系[J].1931年被捕谣言与鲁迅“横站”的政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10):107-125
6.行政方向
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
治理策略
摘 要
谣言的治理是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从谣言的内容生产、社会心理、传播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征,并提出了谣言治理的对策。
[6]蒋颖.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J].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治理策略,新闻界. 2021,(11):71-75
7.心理学方向
恐慌、谣言、谎言:
重大突发疫情舆论传播的内在心理驱动与管控
摘 要
重大突发疫情引发的恐慌、谣言、谎言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重大突发疫情产生的恐慌具有突发性、应急性。
因重大突发疫情而产生的恐慌性谣言、谎言有其形式和内容上的特殊性。重大突发疫情的恐慌类型决定和影响谣言、谎言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谣言、谎言对社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但也需要辩证分析。谣言和谎言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德性,具有责任伦理的特征。对重大突发疫情产生的恐慌、谣言、谎言及其舆论要实行道德性、法治性管控,因此建立自由、公开、透明的问责体制与机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7]张爱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J].恐慌、谣言、谎言:重大突发疫情舆论传播的内在心理驱动与管控,河南社会科学. 2021,29(12):106-111
8.新闻传播学方向
概念的政治与概念的连接:谣言、传言、误导
信息、虚假信息与假新闻的概念的重构
摘 要
概念不仅使事物产生意义,也打开和创造感知空间,重构世界。谣言概念的滥用及其与传言、误导信息、虚假信息、假新闻等概念的混用,加剧了危机时期公共话语的混乱和撕裂。
本文试图廓清不同文化语境中谣言等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文语境中的"谣言"概念具有独特的文化与政治背景,抵御了现代西方传播概念的影响,成为一个"反潮流"的概念。
和全球普遍使用传言、误导信息、虚假信息等概念细分化对象不同,谣言概念的模糊性将许多网民日常行为道德化甚至入罪。谣言对制造者和传播者主观恶意的强调与社交媒体时代的误导信息概念有较大重叠,可保留其在特殊历史沉淀下的负面意涵;同时以中性的"传言"对应英文的"rumor",从而将公共话语中未经官方证实却不具恶意的部分纳入后者,重新建构言说对象。
将中国的概念与全球相关概念连接,谨慎使用"谣言"概念并以去道德、去政治的"传言"代之,有利于公众正常表达的非罪化。
[8]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J].概念的政治与概念的连接:谣言、传言、误导信息、虚假信息与假新闻的概念的重构,新闻界. 2021,(12):23-4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