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只是读读而已,在脑海里反思沉淀的太少,以至于读了很多书,自己的脑袋仍然混沌茫然。后来,我发现,写作是梳理思路和阔清知识脉络的有效途径。但我一直不太满意自己的作品,心中盘算着再多读一点书,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了,创作出几部经典来,以不负平生。但,越不写,可能就离这个梦想越遥远。正如学游泳一样,站在旁边看,不下水,一辈子也不会游。
前段时间阅读了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在三十年代著的《文心》,受益匪浅。虽然此书旨在指导中学国文阅读与写作,但其中教益对致力于写作之人来说仍然大有裨益。近期我打算重读此书,并做读书笔记,希望温故而知新。若有益于他人,幸甚至哉。
总览:这本书采用故事的形式,描写了周乐华、张大文、朱志青、汤慧修、周锦华、杜振宇、枚叔、王仰之先生等主要人物,以这些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其中,全书大概写了三十二个故事,每个故事里面都会涉及到国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关讨论,这样将有趣的故事和有料的知识融为一体,可谓寓教于乐,相得益彰。
一、“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读文章,有时候会遇到字都认识,但文章就是读不懂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写文章包含了其丰富的外在和内在的经验。“外在经验是景物的状况”,通过细心的观察容易获得,如鲁迅的《秋夜》中写到“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细心观察的人会发现晚秋的夜空,天气越清,天空看上去越高。“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如说“……空气也会应和着笑”,这种经验却不容易获得,真正能够懂的怕只有作者自己了。
此外,对于中学生来说,读现代人的文章,尤其是大人写的或古人写的,按理说大人的经验只有大人才明白,古人的经验古人才明白。中学生自己要从文章中学经验,非要学到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程度不可。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能懂多少就懂多少,要从文字中吸取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同时要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随着知识、阅历的提升,理解力也会随之逐渐提高。
我认为,之所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每个读者有着各自的背景、经验、学识和性格特征,作者写出来的作品是一度创作,而读者自己理解体会的是二度创作。另外,不同的境遇,年龄阶段,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最近还读了王同志的书,日记里记录了每天的见闻感悟和读书心得,有很多深度思考。反思自己,很久没有深度阅读了,时代在变,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面对瞬息多变的快节奏生活,必须要第一时间捕捉社交媒体的碎片信息和热点,才能及时作出反应,尤其是疫情时代的当下。但是,一旦习惯于刷短视频,看短消息,思维就懈怠,很难实现深度思考和知识沉淀。因此,还是要每天阅读经典,用经典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社会变化,实现智慧和知识的双重提升,同时辅之以写作,通过输出,实现自我的思考和沉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