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号称“男版《浪姐》”的《追光吧!哥哥》正式上线,节目一播出,就贡献了不少尴尬的名场面。
比如小虎队前成员陈志朋,一个人就包揽了几个名场面。
刚到目的地,当陈志朋拖着沉重的行李往大厅走时,同样前来参加比赛的哥哥艾福杰尼听到动静,立马上前帮忙。
结果,把对方误认为“工作人员”的陈志朋直接来了一句:“你为什么刚刚不在下面等我?”
颐指气使的语气让一脸懵圈的艾福杰尼只好小心解释,说刚刚才看到他。
落座之后,陈志朋又让艾福杰尼给自己倒茶,让他为刚刚没有及时接送行李的事道歉。
把参赛嘉宾误认成工作人员,本来也没什么,陈志朋也马上道了歉,但他的槽点在于,知道了艾福杰尼是哥哥后的表现。
他先伸出手自我介绍,问你是谁?艾福杰尼自报家门,陈志朋却一脸不解地问“艾福杰尼是谁?”
艾福杰尼只能尴尬地替自己打圆场说,这个不重要,略过这个话题。
好不容易换话题了,聊到一半,陈志朋又突然冒出一句“为什么这么参差不齐?”
艾福杰尼以为说的是自己行李少,对方行李多,结果陈志朋告诉他,自己说的是人。
潜台词就是:“你也配来参加这个节目?”
尴尬得让艾福杰尼没法接话。
幕后采访时,陈志朋说起艾福杰尼,言语之间的意思,就是没想到节目会找这么一个魁梧的人。
后来21个哥哥全部落座后,明道夸郑爽长得漂亮,陈志朋秒接话:你是在说反话吗?
场面又一次陷入尴尬,明道只好澄清: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作为公众人物,如此不会说话,就难免被吐槽了。
弹幕里就有网友表示,陈志朋情商这么低,难怪红不起来。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一个人人际关系好,幸福程度也会更高。
人际关系一直是我们人生的重要主题,好的人际关系,大多离不开这3种交往规则。
01
用同理心去共情
网上看到一句话: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看一件事,做到兼顾你和对方的不同角度。
这里说的,就是所谓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能设身处地地觉知、理解和把握,他人的情感、认知状态。
这是所有让人舒服的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前提。
陈志朋成为社交黑洞的原因之一,就是同理心水平不够高。
话说出口之前,他不能第一时间共情对方的感受,自然也就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
这或许也跟他的“自我意识”强大,从而过于关注自己而忽略周围的人有关系。
这一点,从他能够不顾世人眼光,靠夸张的舞台秀出圈也可以看出。
人到中年,还能够坚持做自己,这是极好的。
但如果“自我”过于强大,缺乏同理心,在人际关系中就会吃亏一些。
《追光吧!哥哥》里还有一幕也印证了这一点,哥哥们选房间的时候,印小天、杜淳、李汶翰都先后来到陈志朋的房间门口,但最终都拒绝跟他同住。
最后是付辛博和胡夏入住了陈志朋的房间,而他们选择陈志朋的理由,也不是真的想跟他住,而是付辛博与胡夏想一起住,经过筛选只剩这么一间能满足条件。
陈志朋曾经在节目《人生选择题》上也说,自己在圈内没朋友,只有他自己。
沟通大师吉拉德说过:“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气氛才会融洽。”
想起《向往的生活》中有一期,何炅和黄磊坐在一起喝酒。
黄磊感叹自己眼睛不行,何炅提醒他是不是老花了,并且说老花眼的标志就是掏出手机下意识地拿远才打开看。
黄磊说,嗯,我就是。何炅愣了一下:“是吗”,反应了一下之后,又马上说:“没事”,并举起杯子,跟黄磊碰杯,说“在我心里,你永远十八”。
老花眼不过是配一副眼镜就能解决的问题,但何炅并没有马上给出具体解决方案。
因为他知道,眼睛花了也意味着英雄已经迟暮,从今以后只能走下坡路,这一点会让人觉得很伤感。
所以,何炅立马告诉黄磊,时间虽然带走了你的视力,但你我的情谊却日渐深厚。
这样的回答,不但让对方释怀,也让人感觉很温暖。
这就是高同理心水平的力量。
02
与他人同频共振
共振,原本是物理学的概念,“同频”是“共振”的限定语,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和共振频率相同的频率,去引发共振。
比如,军队里曾经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故,一队的士兵迈着威武雄壮、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一座大桥,结果桥塌了。
这是因为,大队士兵齐步走时,产生的一种频率,正好与大桥的共振频率一致,使桥的振动加强。当桥的振幅达到最大限度,直至超过桥梁的抗压力时,桥就断裂了。
后来,同频共振从物理学引申到了心理学、社会学,指的是:思想、意识、言论等方面的共鸣和协同。
这种精神上的共振,实际上说的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
比如,你和同伴一起外出游玩时,你们的情绪和体验是同频的,出发前你们共同期待,困难前你们一起紧张……于是很容易发生共振,这段经历也成为了记忆中幸福的片段。
有个网友曾给某情感大V留言说:“我和我的好朋友,没有任何原因,就走得越来越淡了,到现在已经互相不说话了。”
大V这样回复她:“傻姑娘,怎么可能没有任何原因?只不过这个原因,你没发现。”
这个世界上,一切关系的变好或变坏,其实都早有伏笔。
无法同频共振的两个人,注定只能渐行渐远。
人际交往中,虽然每个人由于成长家庭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学历学识不同、气质性格不同、思维水平不同,但总是有谈得拢的地方。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是两个人的认知交集中,某些地方产生了共鸣,互相之间惺惺相惜、情投意和。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暂时放下自己的思路和视角,寻找沟通切入点,竖起寻找共振频率的天线,专注倾听,号准对方的脉搏。
如果你发现对方从没玩过LOL,就不要和他谈论补刀和打野技巧;当你感觉对方对金融一窍不通,就最好避免谈论股票。
话不在多,只要找准对方的频道和共振频率,三言两语,就能拨动对方心弦,解决问题。
03
注重弱联系
有人说,很多段关系的疏离,都是从朋友圈开始的。
的确,现在我们认识一个人,先去看对方的朋友圈,似乎已经成了习惯性动作。
而朋友圈一片空白,或是一条灰线,无形中就给我们的社交砌上了一堵墙。
自媒体作者铁木君曾这样形容朋友圈的作用:
朋友圈像一份社交简历,大家都以貌取人,互相筛选。有趣的朋友圈,总能让我们眼前一亮,留下新鲜深刻的印象。
一次点赞和评论,就能促进很多关系的深入。
朋友圈,降低了我们交到朋友的“成本”。
有人说,朋友圈里的人,大多都仅有一面之缘,或是根本就不认识,我为什么要为了这些人花时间去经营我的朋友圈呢?
其实,朋友圈里所谓的“熟人”,是属于人际交往中的弱联系,即人们由于交流和接触产生、联系较弱的人际交往纽带。
而人际关系中,更多是弱联系。
原因在于,强联系需要比较密切的互动,而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能够稳定维持的关系数量,并不能无限增长。
那些被忽视的弱联系,往往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曾做过一个研究:波士顿人如何找工作?
他发现,在他研究的100个人中,通过正式渠道,例如靠投简历,找到工作的,不到一半。100人中有54人,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
这些帮忙者,与找工作人的关系,有3种情况:
和找工作人很熟,每周至少见两次面的,大约占比17%。
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见一次的,大约占比56%。
和找工作人一年都见不到一次的帮忙者,大约占比27%。
也就是说,在找工作这件重要的事上,能真正用到的关系,并不是经常见面的人,反而是那些不怎么常见到的人。
这些帮上忙的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者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中。
为什么会这样?格兰诺维特解释:
“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遇,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人际关系的实质,就是信息的链接和传递。
经营好朋友圈,即便多认识几个点赞之交,也能带来更多信息和机会,提高我们遇到各行各业优秀之人的概率。
以上提到的3个规则,每一条对改善人际关系都大有裨益。
但无论你学会多少技巧和规则,最重要的永远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因为关系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不够优秀,你的关系就不值钱。
不要妄想空手能够套白狼,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能力作为交换的筹码,别人也就没有理由成为你的人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