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明天我要在家里吃早餐!”闺女晚上临睡前向我提要求。
“没有早餐提供,回学校吃!”我一口拒绝,没有商量余地,口气强硬。
自从外婆回家后,我早已宣布我不再提供早餐。
“学校早餐不好吃,我不想去!!我要家里吃!”闺女声音高八度,力所据争。
“好吧,允许家里吃,不过你得自己做。”我退让一步。
“家里有你喜欢吃的小笼包!你只需要蒸一下就好了。”为引诱她自己动手,特别强调了她喜欢的包子。
“好啊,我自己蒸,不过你要早点叫我提前起床。”闺女似乎也在思考和幻想自己要如何动手了,虽然极其不愿,但也在妥协。
至今为止,闺女还没有亲自做过早餐。
“算了,我还是学校吃,其实学校的早餐也可以......”
“好吧,随你便。”我没有情绪。
我暗自思量,一定要狠起来,与孩子的较量,该不妥协的一定不能妥协,有些是原则。
场面回到前几个月,孩子的外公外婆来我们家长住。
每天早晨,外婆五点过就起来了,在厨房里忙活给孩子做早餐,有时候早晨我还没醒来,都能闻到油烟的味道(外婆经常忘记开抽烟机),她用她最好的方式呈现她的厨艺,变着花样,讨好孩子们,开始孩子们是喜欢的,雀跃的,时间长了,俩孩子就开始挑剔起来,小儿子直接经常表达“好难吃”,闺女甚至有时吃几口,剩一大半,时间长了,外婆也开始不爽了,不但剩饭菜,厨房里也是锅碗瓢盆一堆待清洗。
外婆开始烦了,也抱怨了,正好外婆也要回家了。
我这个妈妈突然反而高兴了。
太好了,老人们不在,我可以好好修理孩子们了。孩子们因为被伺候的太好了,不知感恩,反而更加挑剔,更加无理。
“早餐真不提供了,除非自己动手。”我狠心到。
以前我经常变着法子做各种营养早餐,从颜值摆盘到口味,无一不细致,但是,孩子们还是仍然挑食偏食,哪怕颜值再漂亮,不喜欢的仍然不喜欢吃。
培养出孩子们的品质是:孩子们更挑剔和理所当然了。
回到此刻的场面。
孩子一下楼,看到餐桌上除了一杯温开水,空空如也。
她们应该看到我眼里的坚决吧?
“妈妈,不在家吃,我就不吃早餐了!”闺女有点生气。
“没有关系,你吃不吃是自己的权利。”我刻意的没有情绪,减少话语。
以前的状况是,一旦听她说不吃早餐,就紧张加唠叨,就开始各种道理洗刷不吃早餐的危害。
“现在是几点钟?”闺女问。
“七点十二分”我回答。
“好吧,我还是回学校吃。”闺女眼里冒光,看到时间还来得及在学校吃。
原来她不是不想吃早餐,是想省麻烦,因为去学校要专门去食堂,还要排队。家里,吃完就上学,方便。
孩子们是聪明的,绝对的比我们聪明。
孩子们在学校吃早餐有何不好,虽然口味差了点,但只要干净。
周末回到家,再做几顿有仪式感的饭菜,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听他们的想法和参考他们的口味,我想他们会感到更加的愉悦和珍惜。
我们太多的代劳,过度的照顾,越界,貌似给孩子了最好的一切,其实,剥夺了孩子自己的动手权和参与权,反而让她们更加的不独立和不感恩。
我们父母真不能站在一腔热血的单方给孩子各种自以为的好。
我一定要狠起来,该孩子做的事一样都不能代劳。
慈母多败儿,希望说得不是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