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笔法可扛鼎,秒杀石涛只传儿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告诉他
文│李东升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27215/42889133136fd066.jpg)
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其笔法技法而言,有一位书家,可以说无人出其右者。
这似乎是一种公论。
诸事皆能,为艺术而生宋徽宗,同样酷爱书法。
皇帝为天,掌控全天下人的生死。
皇帝垂询,理应知无不言。
然而,这位书家大师,并不想把他全部的书法技巧告诉皇上。
有一些秘技,他只传给儿子。
这个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米疯子,米芾。
这个儿子,自然是小米,米友仁。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27215/704b5b7de19e38e0.jpg)
大家都知道,米芾的笔法,自称为“刷字”。
是一种运笔方法。
中锋行笔,万毫齐力,以锋抓纸,丝丝得力。
但是,有一点,很多书家没有太过注意。
在米芾的运笔之中,会产生一种立体的效果。
中国传统书画,以平面为特点。
如果能产生立体的线条,还发生在北宋时代,这就很不简单。
这种笔法被后人定义为“中锋脊”。
米友仁,正是以此笔法而名扬天下。
“米点山水”成为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个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27215/86c6b2956fd450a5.jpg)
宋徽宗时代,文人的时代。
很多书家作品,有着强烈的新意与精神气息。
米芾则固执地将自己创新变化置身在传统的制约下。
这一点难能可贵。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以其创新与贡献为标准的。
一味师古,模仿的再像,也是古人的。
笔法中,没有变化,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也只能是师古。
创新了,却失去了传统与文化的支撑,不被世人认可,那也白搭。
很多时候,手中的笔,只是工具。
笔法技巧,只是手段。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审美与思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27215/207c65c484db2616.jpg)
大米,米疯子,就其书法而言,是古今罕有的纯粹的书家。
书法就是他的生命。似为书法而生。
他的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与自由。
所谓沉着痛快,沉着便是其文化、修养与积淀,而痛快是来自于个性与自由。
在大米的眼里,似乎是没有师承的。
要说有,那就是王羲之,可是兴致所至,连王羲之都骂。
苏东坡之“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米芾是不认可的。
他追求的是一种趣味。
自然的平淡的天真的趣味,绝不矫揉造作。
率性的,自由的,淋漓痛快的文人的趣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27215/8e759bb04fa31d35.jpg)
小米,米友仁得父亲真传。
大米的很多本事,他都学到了。
书法,绘画,诗文,收藏与鉴赏,米芾喜欢的,他都喜欢。
甚至在个性上也有延续。
大米,米芾,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小米,亦步亦趋,其成就不能与父亲相比,但也是不可忽视的。
取势捭阖开张,与同时代的清瘦纤细,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用笔工具上,小米,米友仁,书法史上,第一个成功应用羊毫笔的。
羊毫更具弹性,线条变化细腻,表现力更强。
难能可贵的是,小米比父亲大米从内心到外在,谦虚了很多。
从不会拿书法说事,认为自己的书法并不比谁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27215/c4d9ab96fa1a49e2.jpg)
米芾是宋徽宗身边的红人,但他无意于官场,只为艺术而疯。
米友仁呢,少年时便得才名
父亲拿儿子的画作给宋徽宗看,宋徽宗大加赞赏,并收藏于内。
到宋高宗南迁,小米米友仁已是高宗身边的近臣。
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官位比父亲不是高的一点点。
客观地说,小米没有大米的名气,但在许多方面,是青出于蓝的。
比如鉴定法书。
比如绘画。
画法中,就可看到,父亲大米亲传的“中锋脊”技法。
石涛“树丫头”知名,能八面出笔受力,但与米友仁交锋,高低立见。
因为石涛不懂得“中锋脊”笔法。
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
中国书画史上,米芾的画一张也没有传下来。
我们只能从大米的儿子,小米身上,一睹大米的风采。
米友仁的画,有一种超然宁静的融世态度。
而且题款,诗书画结为一体,始开文人画之新样式。
这一点,也算是对中国书画的一个贡献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