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你坚持过那些细小的生活习惯。
真正的生活,从做自己开始当时我仔细看了热门高赞的答案,的确,正能量同时不乏趣味。顺手贴几条。
·学习烹饪
·学习好英语
·随身带卫生纸
·起床一大杯水
·练习站姿形体
·每月看2本书
·坚持锻炼身体
·按时起床睡觉吃早餐
...
像大部分人一样,我把比较好的习惯记着,当时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能够引导,提升我自己,比如锻炼身体,烹饪,手工,看起来是很美好,认为这种生活方式于我而言是有利的,但很难去实行,最后夭折。
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动机,是不是我们总觉得少了什么?总感觉没有以前快乐?盲目通过别人的经历来印证,补充自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所期待,但结果谁说的明白?只有你。不是说你不能着手去做,而是当我们习惯了碎片式的吸收信息,表达信息,做各种浅尝辄止的事情,我们的生活必然是冗杂,繁琐和无所适从的。
更悲哀的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会让你更迷茫,会浪费你很多时间,走进一个死胡同,否认自己,那都是别人的成功,我成功不了。不是你无法成功,只是单纯从别人得来一个建议,有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别安慰自己了,你都没去寻找过。
我知道你也没有多大想改变,努力脱离现状的态度,可能只是希望自己有所变化,或大或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变。于是你,寄希望于别人。
这不见得是一种更好的出路。
02
中学时代,班上有个女同学特遭排挤,长得黑,齐刘海,相貌不怎么样,,学习中上,别人嘲笑她。她都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直言不讳,大言不惭。当时的自己同样不太喜欢这个冒冒失失的女生。
有次放学的早,她和同学提前到了食堂窗口候着,一个痞子和他的跟班们插队她前面。
她说:“你让后面的人怎么办?”
他说道:“能怎么办,候着呗。”
这一伙人临走的时候还推推搡搡,说了特难听的话,还原为纯净版就是:“丑人要你多管闲事?”
后来这妹子打完饭就猛地冲出食堂,一碗土豆哗啦往他脸上甩。就打了起来。幸好是冬天,菜凉的快,穿得也厚,没出什么事,值日老师赶忙制止了下来。随后就是一通批评以及请家长。
返校见到她,依旧生命力焕发。
再后来也是前不久一次在武商见到她,变化还蛮大的,比以前白许多,散发出来的自信还是那么熟悉,高调。简单聊了几句,才知晓她去了一个外省的大学,在学校参加兴趣社团什么的,都很轻松。谈到以前,相反没有太多纠缠。
“那时本来都是小孩子。”她一句带过。
以前还会想,这样的女孩子还有没有女生和她往来,这事发生后,周遭的朋友网络发生了该有的变化。我不去评价这种变化的性质,我只是发觉你喜欢这件事情就可以一直做下去,你就会被接纳,被尊重。
从来就不存在哪个标准,哪个条例告诉我们这样的生活才是你应该去活出来的。我特欣赏那些我行我素逍遥自在的人类,特立独行,自由表达,多强的嫉妒心以及不自知剖露在外。这并不是说逾越什么,而是你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才是活生生的你,我们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社交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当社会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彭加勒有句话是:“我们不去寻求相似:我们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因为它们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因为他们最富有启发性。”
03
提一个人,窦唯,黑豹乐队是中国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接触并喜爱上这种对当时中国人来说并不熟悉的音乐风格,而窦唯所在的时期则是黑豹的黄金时期,后来他因为某些原因退出黑豹,音乐风格在大众的印象中也大相径庭,更注重个人化的东西和实验的成分了。
真正的生活,从做自己开始专辑销量是否尽人意或别人是否欣赏,他只做自己的音乐,歌曲可以没有歌词,但他用音乐来补充、来表达自我。如果前期窦唯是音乐人的话,后期他就是艺术家,就像行为艺术一样,他是用声音作为艺术。
从最初的他到现在的自己,他只需为自己的音乐负责,对音乐的理解和个人主义的追求才是生命力不竭的真相,他开不不开口又怎样。
在他面前,强加的标签毫无意义。
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的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在个人身上,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成了我们头脑的一个框架,限定、阻碍我们的思考,我们可能更多地想“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更多会想“我们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擅长做什么”...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电影《房间》其中一个画面。
女记者谈到:“当他出生时,你是否想过让关押你的人把他送走。”
“送走?”母亲不解道。
“对,比如把他送进医院,等他被别人发现收养。”
“我为什么要那么做?”
真正的生活,从做自己开始“那杰克就自由了,这需要极大的牺牲,当然我也能理解,但你有没有想过给他一个正常的童年。”
“但他有我啊。”
“当然,他有你,但那是对他最好的选择吗?”
在结尾处
母亲自责道:“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杰克却说:“但你是我妈呀。”
真正的生活,从做自己开始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总是喜欢站在高地上肆意去证明:“没有正常童年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
的确,他没有我们所设想的童年,没有正常孩子的玩具,没有正常孩子的书籍,没有正常孩子的世界。更多的时候我们扮演的真的只是一个外人,生活它本身是一面多棱镜,不止有一个镜面,相应地,也有不止一种可供观察和理解的视角,它应该不只有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它是丰富且多元的,这就意味着,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以及可能性。杰克身为受害者他并不觉得这有妨碍到他不快乐,他认为母亲的存在就是他童年的快乐。
我想说的是:大多数人习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去评判他人,评判的正确性我们无需在乎,重要的是,你只需活出自己。
犹太教义道:“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而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活着?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这么想。所以对待你的生活方式不妨冒冲一点,大胆一点,因为你好歹要失去它。
最后,说道“活着”,人嘛,我所理解的就是试图后退,试图阻拦,试图前进。
公众号:奇奇怪怪大大怪( realdadaguai )
个人微信:lah6210
本文原创,禁止转载。可私信。
真正的生活,从做自己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