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对仗形式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有多种分法。我们此讲,所简单地来说,从上下联的联系形式上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和无情对四种;从技巧上可以分为自对、借对;从程度上可以分为工对(严对)与宽对。
正对。
正对,是对联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的关系,上下联的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都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它虽然角度不同,但意思是互补的,这种"互补",不是意义的雷同,也不是同义反复。它要求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如:
月圆花好人长寿
物阜民康国富强
这副对联,表面上看来是上下联各写一个意思,但两者内容又是互相补充的,统一在祖国大好形势的这一意境里,表现了人寿年丰,国富民强这一主题。
再如武功山白近鹤亭联:
万里云山齐到眼
九霄日月可摩天
这副对联写的是在同一个观察点看到的两种景致。上联为俯视所见,下联为仰视所见,角度不同,但它们都突出了武功山的高峻挺拔。
这类胜迹联,上下联一般都是写景,也有一联写景,一联写人的,以"景"与"人"来反映主题。
如江西都潜亭联:
此邦有八印坛、双渔洲、翠微峰、金精洞,溯名胜千年,物阜民康,场圃陂塘饶地利
其人为董少保、陈都谏、曾司马、卢太常,更易堂九子,砺名砥节,事功学行是吾师
上联排列了八印坛等四个名胜景点,下联排列了这方土地在历史上出现的学者,官员,一"景"一"人","景"、"人"不同,内容却统一在"地灵人杰"这一中心里。
正对,就是将一件事进行分述。这在挽联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语言学家郭绍虞挽朱自清联:
写白话文,传白话神,能使普天下读者如亲馨咳;
为青年师,为青年学,愿告吾辈中悫士共守仪型。
上联赞朱自清文章对人们的极大影响,下联颂其高尚情操。总的目的,就是在悼念中寄予告诫。
学习正对,应该消除一种误解,即认为"多用同义词,就可以构成正对"。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
正对是上下联表现大体一致的内容和主题,但有不同的侧面,绝不是将下联换成同义词,重复上联的内容。
如下面一副对联: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
挽狂澜于既倒,斯处天宝蕴物华
联中的"此"、"斯"都是指示代词,同义,是"这里"的意思。
再如某地方电台公布的一副获奖联:
昨日辉煌今日辉煌明日更辉煌
去年美好今年美好明年更美好
对联中的过去时(昨日、去年)、现在时(今日、今年)、将来时(明日、明年),语义重复,"辉煌"与"美好"的意思也几乎相同。
像"呕心"对"沥血"、"神州"对"华夏"、"普天"对"举国"、"树新人"对"育幼苗",在对仗中都是不允许的。
以上这种现象叫做"合掌",如同人的左右手完全重合在一起。可见,合掌有两个明显标志:一是大量使用同义词;二是上下联内容完全相同。对联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形式,要在有限的文字里,包涵更丰富的内容,因此,合掌是不必要的文字浪费。同时,它也破坏了对联的整齐和美感。
PS:以上内容乃好友艮所作,已收藏多年,今天特分享给喜欢对联的简友与我共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