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同行的日历是公历(属于阳历,是源自西方的历法)
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
二十四节气(也是阳历,另外一个中国传统历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最近立春,我们老祖宗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就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2年春天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就有个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在那个节目里面还写上每个节气的英文译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农耕生活的指导性年历。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然后我们老祖宗传承几千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把目光放到三千多年前的夏朝、商朝、周朝。
夏朝和商朝都还是神权时代,神鬼满天飞。
周朝起才是君权、父权的开端。
周朝有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大概就是从这些时候开始,我们知道有春秋这个说法。
其实我们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已经通过观星算出来太阳运动一岁周期的时间长度是365又4分之1日。
一开始古人先想办法把冬至、夏至这两个日子定下来,把一年分为两个部分,春与秋。
后来又定下春分、秋分这两天,把一年分为四个部分,春夏秋冬。这就是四时。
接着又定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田,把一年分为八个部分。这就是八节。
接下去每个节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是15又32分之7天,最终形成二十四节气。
每个节气再分为三份,每份约5日,就是七十二物候。
比如说立春这个节气有三候:
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从这些名字都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都是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直接指导作用的。
立春后万物复苏,由于阳气升发,一些被隐藏在身体深处的旧疾可能会随着阳气生发而外发,比如说过敏、鼻炎等。
立春后养生首要任务就是养肝,怎么养肝呢?跟着《黄帝内经》说的来做就可以了。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缓形养志。以适宗筋。生之勿杀。予之勿夺。赏之勿罚。从之勿逆。则春养生之道几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变寒。奉长者少。不然。秋分重病。”
二十四节气属于太阳历,它最优秀的地方在于不需要闰月闰日,就能保持与太阳周期同步。它在清朝前属于平气法,每个节气就是平均分的15又32分之7天;在清朝后改为定气法,每年由专业的天文学家制定具体的节气时间点。
不管是平气法还是定气法,一个二十四节气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周期,都是365又4分之1天。
所以说二十四节气是最完美的历法,而它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