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淮安日报》2003年9月18日,作者:韩同友 张同刚 王德勋
丹桂飘香,走进淮阴师院校园,立刻就会感受到校园内处处弥漫着文明花蕊的馨香。每逢周末,一支支大学生文明服务队流动在人群中,活跃在公共场所,宛若缕缕清风,组成了一幅幅流动着的风景。近日,淮阴师院被省教育厅表彰为2001年度—2002年度江苏省文明学校。该院已连续六年获此殊荣。
这一殊荣的获得缘于近几年来该院坚持以德治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创建文明学校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创建工作长期坚持下去,走上持续、健康、有效的良性发展轨道,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该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副书记具体负责,各校区、系(部)也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院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建立了校园文明建设评比制度,明确了校园文明建设评比标准和检查办法,使校园文明建设的检查、评比、总结、表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健全了校园文明建设各项制度的执行措施,根据江苏省文明学校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在校园环境、学生学习环境、学生室外文化娱乐活动、校风校纪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执行措施;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常抓不懈,潜移默化,让创建工作入脑、入心。
“厚德工程”和“修身工程”
淮阴师院密切结合学校实际,经过集思广益,在“十五”规划启动之初,就推出了“两大工程”——“厚德工程”、“修身工程”。
强化师表意识,大力实施“厚德工程”。该院通过开展教师思想状况调研,及时了解和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以“落实师德规范为重点,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教职工的“敬业、爱岗、奉献”意识;每年评选并大力表彰一批先进个人,发挥先进个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订并实施了《淮阴师范学院德育工作评估细则》,使广大教职工行为有准则,工作有目标;组织教职工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鼓励教职工文明执教、文明管理、文明服务,逐步形成了廉洁高效的行政风气、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健康向上的生活风气。
强化基础文明建设,实施“修身工程”。“修身工程”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大学生文明公约》,让学生把规范的道德要求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定期开展文明道德讲座、文明道德知识竞赛,让学生亲身体验是非判断的标准;每年开展一次文明道德教育月活动,检查落实道德规范要求,排查种种不文明表现,深化师德教育内容;将诚信教育列为形势政策教育专题,举行师德与诚信专题报告会,教育学生诚实做人,守信立身。文明素质的提升,大大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今年,该院有10名毕业生情系西部,主动赴西部支教。
校园环境蕴含着文化气息
如今,当人们走进淮阴师院校园,既能感受到浓浓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能感受到与时俱进的蓬勃朝气;既能看到布局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的优美环境,又能感受到理性深刻的文化内涵。学院大力加强环境建设,校园四季花香馥郁,绿树环抱,小桥流水,绿茵如毯。学校人文景点建设更是别具匠心,周恩来塑像、陶行知塑像、雷锋塑像、大型“两弹一星”科学家浮雕群、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诗词的大型浮雕以及假山、荟萃园、共青团花园、桃李园……这些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人文环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校园环境建设的品位,而且为广大师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近两年来,该院制订了质量效益型内涵发展战略,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这一战略的突出内容来抓。占地近千亩的新校区的建设从规划时就十分注意凸现文化内涵,如今新校区的一座座建筑物,也在风格、内涵上与校园环境总体规划达到协调一致。今年8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视察该院新校区时,在题词中写道:“旧校新园我又来,悠悠文脉驱浮霾……”既希望该院用淮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学生,又流露出对该院新校区环境建设的赞许与欣喜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