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年与自己的对话过程中,鲜有人知道的一点是,我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基于对自己的复杂做的一个战略性调整。简言之,我不是那个能够“有话直说”的人,从来就不是。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的教育,又或是社会的教育,似乎都在刻意规避这一点:家庭通常用训骂的方式,学校的教育讲“填鸭式”回答,社会的教育则惯常的都以“财权色势”的权衡利弊和算计,但凡谁要是不动脑子,但凡谁要是心直口快,不懂事是你,不成熟是你,受伤和吃亏依旧是你。
归根到底,这背后似乎都在告诉我们除了我们所能明确知道的规则之外,还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规则:往往就是那些看不见的影响看见的,无形的影响有形的部分。
然而,这一点终归只能靠自己悟——没有人去探讨它(探讨毫无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人敢教谁(没资格,更教不会),更没有四海之内皆准的统一(因时因地因势因时因人而异)。说到底,这背后就是“因人而异”的东西,只有符合你的个性,然后出自你的语言,再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这都是属于智慧的范畴,而非“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或者“经验主义”能够做到的事儿。
所以,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去把握自己,以及如何去根据自己的个性去进行调整,这都是一环接一环的步骤,断然不可操之过急,尤其是在尚未确立自己的根本之时。如果只懂盲目的遵循别人的“训练”,训练结果能否满意不好说,但潜在的危险是巨大的。
简言之,如果一般人,从未经过训练,只是盲目地进行自我对话。那么,势必就会在需要自我对话时,以及在想进行自我对话时,冲动或盲目或不加节制地进行自我对话,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容易持“宠”而娇,又或陷入深渊低谷,还可能是胡说八道、自言自语而毫无作用,甚至还可能无形中牵扯出其它的问题。
尤其是,当遇到其它问题的时候,由于自身的“体系”或者说“系统”尚未建立完成,也就是“根本”都还没立住的前提下,那么,势必就会:“有术无道止于术。”(很多人对此的解读往往在于“止于术”。且私以为是“结局”、“结果”止于术,实际上智慧的解读是,对它的态度,对“术”的追求要适可而止。也就是说,“术于止”的修炼和修养。否则的话,强行的给你讲道理,你听吗?你就能接受吗?或者说你能马上做到?如果做不到,这玩意儿还有什么智慧可言?)
归根到底,你压根不知道将要通往何处?(也就是说,当你的道都还没有树立起来之时,切忌“邯郸学步”啊!一定得认识清楚自己当下的阶段啊,简言之,得回过头来去重新审视自己啊,想想为什么,以及为什么要?)
而这样一来,这就像你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行动,然后义无反顾,结果却因为付出诸多,百般不舍,届时,再谈放弃或者如何正确,这本就已经偏离路线了,南辕北辙或者背道而驰也丝毫不稀奇。如此,就算不是徒劳,在我看来,也是损失远大于收获的。
所以有时候,我倒是希望多一些务实务本。而不是盲目地去行动,尤其是看见别人这样做,私以为别人正是这样做才成为了那样的人,这属于是一个极大的悖论和误读:本末倒置了。
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人家正是因为是那样的人,故而这样去做才是对(符合对方,对应)的。
言外之意是,你这样去做,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原本可以做到,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以及原本可以发挥出更大价值的方向、领域和更能体现你的独特魅力的地方。如此一来,你相当于拿自己的长处于无物,然后用自己的短板去碰别人的长处。其结果无论如何,都相当于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去证明自己的“傻瓜”。
我的意思是,你就没想过自己这么做为什么?以及如果成了或败了又如何呢?你都想过吗?
所以,我总在说,如果会想就多想一点,如果不会想就多行动一些。
偏偏很多人的理解是,多想一点就是什么都想个遍,或者就干脆就胡思乱行,如果是这样,这不是在浪费时间?所以,难道我是建议说大家多浪费时间?可别忽略了,前提是“会想”——你只有会想,继而你想的才是有用的,再而“有用的”进行累积和叠加——若是你都不会想,你只看到了多想;或你以为自己会想,结果就一下子进入了多想——结果,可想而知。如此一来,倒是不善了。
我是说,就我身边的例子,很多人说话本身是习惯性地依赖习惯来的,然后一些不起眼的毛病结果就这样越惯越明显,然后这些“明显”又进一步影响到自身,继而形成一个“闭环”。如此一来,想要再走出来自然就难上加难了。更有甚者,即使有人提醒也未必当回事儿,又或者很快又“重蹈覆辙”。
比如,我经常看到有些对话中常带有“自言自语”的成分。然后,也是这个“自言自语”最是费解。因为它既没有对话对象,同样也没有在语境中, 关键是这些话语中常见的“暗示”,通常都带着某种倾诉和渴求的意味。比如希望别人安慰,希望别人认可,希望别人理解自己,然后多少有些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甚至自曝弱点的成分。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在以前我可能会忍不住想要安慰,关心,和帮着想办法,所谓“仁者爱仁”;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是有门槛的,是欠缺必要训练的,故而当我这样去做的时候,容易“出事”,或被误读,或被误解,或被依赖,又或被认为是别有用心;当然,现在的我则会轻易忽略过去,让对方把想说的话说完,又或当作没看见;之所以这么做,依旧是“仁”,不过更多的在于“一视同仁”而已,简言之将一切人的行为和人的情绪或情感下的反应,都抱持同一观点、看法;偶尔,当然我也会告诉对方:“慎独之”。言外之意是,可以和自己说些好的,好听的,有助于自身的,对自身帮助大的,但别说丧气话、别自曝弱点、别自怨自艾、别胡思乱想、别想太多。可惜的是,很多人对于未经解释的“做法”,既缺乏聆听者的必要修养,同样还缺乏相应的耐心。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如果有这两个条件,也就不至于未有所觉察了。察不易察觉之处难,察理所当然之中的不察更需要深厚沉淀和功力。如是。
那么,这背后说的是什么呢?
我是说,当你有这个倾向的时候,尤其是负面情绪上来的时候,或者开始怀疑自己,又或开始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请及时停下。睡一觉,或者是看一看天上的云,又或重新回看一下大家说的话,还可以是想点好的,或者干脆就置之不理。归根到底,当你情绪对的时候,当你的正念产生的时候,当你怀抱着积极的心态的时候,你再去处理这些事儿——对你来说杂乱,容易引起杂念的时候,对你来说可能是不好影响的事儿,不说得心应手,最起码能够少出错,少出乱子,少惹麻烦,尤其是免得以后后悔——尤其是当代的“快节奏”时代,如何学会以自己的速度去应对世事万物,着实是件需要智慧的事儿——简单说,就像很多人常说的,“如果当初……”,可惜后悔晚矣——实际上是在事情尚未开始,或者正准备开始之初,以及说想都没想就开始了之际,你还可以再回头去想想。甚至任何的中途都可以随时回过头去想,然后再根据当下的一个状况去做调整。乃至于事情结束了,也依旧可以这样做——这是在说,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重新做回自己。换句话说,一旦你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任何的不顺中都包含“不做自己”所带来的“反噬”。这里头就包含潜在的对抗、内耗、矛盾、怀疑、质疑……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你陷入情绪之中,当你在与自己对话之际,当你开始话题跑偏,当你开始胡思乱想,此时,本质上对方是什么人已经关系不大了。言外之意是,你已经陷入了“昏智”的状态了,此时你已经不属于“正常状态”下,你的基本理智和判断,包括你的各种水平能力都在弱化的情况之下,难道你还要继续一错再错吗?
“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啊!”
是故就有了,“慎言”。
而如果是与自己对话呢?自然而然,我会说:“慎独之”。
这让我想起早期“当时明月”说过的一段话:“要跟自己说,这个世界很美好,很光明,很有希望。但是这句话,不要在你特别高兴的时候说,要在你对这个世界感到很绝望、很灰暗、很阴沉、很没有希望的时候说。为什么,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我当然不是要告诉你什么“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也不是要和你老生常谈“过去过不去的都会成为过去”。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恰恰在经历一些事的时候,慎独之。不仅指躲避、逃避、自顾自,还指你得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什么,继而为什么这样做,以及需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
就像如果你已经获得了百分之五十的胜利,你需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差;如果你已经获得了百分之八十的胜利,你需认识到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够可以了;如果你追求的是百分百,那么你也就完了。为了什么而去做什么,在我看来,简直没有更糟糕的“独立”的理解了。
需要要远比想要更急迫且更能改变自身,一旦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才更务实和务本。如果永远只盯着远处,如果永远都想着“想要”,那么,一旦得到,一旦抵达,那么,就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了?反正,我不会再这般极端地将自己再陷于极端的处境,能出来一次是幸运,两次是命硬,三次四次就是在“玩命”了。人有且只有一条命啊!
对自己好些吧。珍重吧。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