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卧床不起第19天了。其实这么说不算太严谨,因为有时我不得不下床走动一两分钟,去拿面包,或是喝水,结果只能是更剧烈的疼痛像巨浪一样袭来。
身体已是极大的不自由了,其他的事就对自己宽松一点儿。不想看书就不看,闭上眼睛,听外面的鸟叫声。
枕边的书有一大摞,它们就像一批因为天气原因而滞留在火车站或候机大厅的旅客。它们要是能走路,肯定早就马不停蹄地回到书架上去了。旅客滞留,我刚好可以和它们玩“偶遇”的游戏。
今天运气不错,遇到的是史铁生。
这个时候,也不讲究什么正确的读书姿势了,只能平躺,偶尔侧躺。书一翻开,掉出几根小小的树叶,好惊喜!它们已经完全干了,像画儿一样。
书名:《病隙碎笔》
作者: 史铁生
章节:病隙碎笔2 (P57)
阅读时间:4月8日
散文是什么?我的意见是:没法说它是什么,只可能说它不是什么。因此它存在于一切有定论的事物之外,准确说,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漂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但它不是收容所,它一旦被收容成某种规范,它便是什么了。可它的本色在于不是什么,就是说它从不停留,唯行走是其家园。它终于走到哪儿去谁也说不清。我甚至有个近乎促狭的意见:一篇文章,如果你认不出它是什么(文体),它就是散文。譬如你有些文思,不知该把它弄成史诗还是做成广告,你就把它写成散文。可是,倘有一天,人们夸奖你写的是纯正的散文,那你可要小心,它恐怕是又走进某种定论之内了。
关于散文,我从小接受的定义是“形散而神聚”,何为形散神聚呢?就像我们记忆中的那把油布伞。伞骨是文章的结构,伞面是韵味和情感,伞轴是中心,撑开合拢,收放自如。
真正的散文,应该是身心合一,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有句话说,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去读他的散文。可惜的是,现在太多的人做不到“文如其人”。言不尽意固然是一种遗憾,言不由衷、人云亦云才是真正的可怕。
史铁生所说的散文“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鹦鹉学舌,写出自己的个性。你的文字,带着你的气息,你的韵味,你的烙印 ,是不与别人雷同的。如果所有的散文写出来都像同一批次的服装,一样的布料,一样的花色,一样的领子,一样的口袋,那简直是太无趣了。
散文,要写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将文字表达技巧和个人阅历、思想、情趣、审美糅合在一起,有个人的独特气质,才是限量版。
你可以去欣赏古代或近当代文学家的作品,领会散文的无穷魅力,但最终,你要独自上路,写你自己的文字。当你的文字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它就摆脱了“一切事物的定论”的束缚,就是自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