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山海图”流行于世。
《山海经》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其内容涉猎甚广,从天文、地理、传说、神话、宗教,到种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包罗万象,体系庞大,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百科全书式的著述。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不经。
此书中表述,中国上古的图书很多是图文相配合的,《山海经》就是其中之一。据学者考证,《山海经》的最初母本应该是图版的,是一部据图为文、先图后文的书。读《山海经》,尤其是《海经》,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其中“以图述事”的叙事方式。“《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记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后来古图佚失了,配图的文字却流传了下来,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现在各种版本的《山海经》都有插图,神怪奇妙,荒诞吓人,这只是后人根据遗留的文字进行想象,而后增补绘成的,与真正远古时代的图版不相一致。
《山海经》所依据的上古图画,大约在两汉时代就已经散佚,因为在《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中,已经明确地记录《山海经》为文字书。从晋朝起,各个朝代都试图为《山海经》配过插图。这些配图的《山海经》版本,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明代蒋应镐的《图绘全像山海经》、明代王崇庆的图文本《山海 经释义》、清代郝懿行的图文本《山海经笺疏》等。这些插图多数局限在《山海经》所描述事物的表象,呆板而机械地绘制了一些并不准确的山川河流图,以及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神物”,以致看了更加让人不明所以,不辨真伪。可以说,这些图画是把《山海经》引向“神怪小说”一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少开明的学者认为:与其死板、机械地按照一山一水去复原这幅地图,还不如从整体上去把握《山经》所传达的地理学意义,这样也许更接近《山经》的文化本质。我们赞同这种说法,也希望读者们在阅读时也能秉承这一条原则。
《山海经》涉猎广泛,内容奇杂,自古至今,人们对其该归于哪一学科分歧很大,有人归为地理书,有人归为古代小说,有人归为百科全书,而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是谁,也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大禹和伯益,有人考证说是南方楚人,也有人说是无名氏,还有人说不是一代一人所为,是集体作者。更有甚者,有人推论说《山海经》的作者为外国人!一说是印度人,一说是伊朗人,一说是希腊人,还有人说是古巴比仑人。
正是因为围绕着这部奇书有着如此多的争论,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山海经》在历史、地理、文学、动植物学等诸多领域内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山海经》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更新,各种考证成果也渐渐地让人们更接近真相,揭开《山海经》的最初面目。
《山经》包括《东山经》、《南山经》、《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是比较规范、典型的地理学记述,尽管其中夹杂着一小部分荒诞和离奇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