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老院小聚,意外得到一件礼物。
这件礼物是毛线织的围巾,两端交叉形成领结的那种。婆婆给我们妯娌和大姑姐一人织了一个。说句心里话,无论从质地到款式都有些过时,但是这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一针一线织成的,她怕我们介意,还一个劲地说“老了,眼神不够用了,你们就当作个纪念吧。”心里有些泛酸,婆婆年轻时心灵手巧,会裁剪做衣服,能够看着挂历就给爱人织出非常漂亮的毛衣。今天我也得了件这样的“纪念”,是一位老人能够想到留给我们的一份心意。
不久前一位要离岗的姐姐送了我一件手工织件:钥匙包。造型可爱也非常实用,这个小礼物成了我现在随身携带的宝贝。还有一位姐姐厨艺很好,大个儿包子皮薄馅足,咬一口满口留香。一位妹妹在节前就早早给我送来了自己包的棕子,香甜软糯,有一种家的味道。另一位妹妹送了我乳香皂,无论是创意还是成品美誉度都非常高,我当艺术品般收藏起来,偶尔拿出来欣赏但真的不舍得用。
这些小礼物并不贵重,但又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手工品,就犹如有机食品,在这个时代稀缺又珍贵。我们向往这些,又耐不住性子花不得时间(主要是不想占据刷淘宝刷抖音追剧的时间)受不了累的去“折腾”。这个时代产品极大丰富,甚至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网购渠道畅通让人们足不出户就满足购物所需。我们享受了经济飞速发展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也失去了探索手工“制造”的兴趣,缺乏匠人之心,生活之趣。如今,善织毛衣、会做衣服的“巧妇”越来越少了,人们更愿意休闲地享受生活以缓解压力,慢慢地,我们变懒了,变笨了,也与这些技艺越来越远了。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精美,她们不会为了给娃娃做头发而跑到很远的地里去摘苞米须,他们不会为了玩游戏而尝试制作手工卡片和弹弓。其实这些看似无用功却因为“创造”,让人与物有了更亲密的联系,使记忆格外深刻。每一代人的童年有着时代的烙印,快乐感却并不完全与经济成正比,有时很羡慕那些有故事的父辈童年。
其实身边依然有将日子过成诗的人,婆婆的朋友用广告纸叠出精美的小摆件,让人叹为观止。老妈近期迷上旧物改造,那些压箱底又舍不得扔的衣服重新焕发生机。还有因为疫情锻造出的大厨们,将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手工“制造”提升了生活仪式感,织的一件毛衣,做的一盘特色菜,制作的生日卡,旧物翻新等等,只要花了心思,尽了力,感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平凡日子也春色盎然起来。
2020年7月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