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继《人类简史》之后第二部畅销全球的著作。赫拉利是一位拥有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专研中世纪史和军事史,现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总是“回头看”历史的人写了一本展望未来的书,观点十分独特。
在这位历史学者看来,未来也许并不那么美好。在他看来,尽管现在人们已经消除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对人类整体而言致命性的威胁,但人类最终却很有可能被自己无法控制的科技发展成果毁灭。这一切源于人类对幸福、快乐和长寿不可遏制的欲望。基因工程、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实现这些愿望,但是,科技发展也可能动摇人文主义这一人类目前赖以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按照赫拉利的预测,人文主义将可能被数据主义这一新的后人文主义价值观所取代,人类最初也许可以通过科技发展由智人升级为智神,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一切(不仅仅是人)都将被数据的洪流裹挟进去,社会秩序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到那时,人类不过是整个数据处理系统中的一个小小芯片,人类的独立性、自由和权威都将不复存在,数据处理功能上是否高效将成为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
上面的观点实在有点危言耸听,是吧?我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期待着美好的未来新世界,人类最后怎么可能沦为芯片一样的存在呢?但是,赫拉利在长达359页的书里列举的众多论据支持着他的观点,竟让人很难反驳。再看看我们的当下:如果让你切断和网络的联系,哪怕只有几个小时,你都会难以忍受吧?多少人热衷于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变成网络数据与别人分享(包括我现在正要发布的博文),甚至不在乎失去自己的隐私。看看李彦宏说过的这段话吧:“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更加开放,或者说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要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中国用户是愿意这么做的。”这就是现实。据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的很多专业工种,有人说人类的自我意识无法被机器复制,人工智能无法完全代替人类,可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一定需要与意识挂钩,前几天我看了微软小冰写的一首诗,真的无法分辨是人还是机器写的,你看,人类连艺术的领域都要守不住了。科技发展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趋势滚滚向前,却没人知道刹车在哪儿。
当然,我们也不必太过悲观,日子还得过下去。赫拉利也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这本书里讲的一切都只是可能性,而非预言。从人类的全部发展历史来看,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智人打败脑容量更大的尼安德特人成为地球上的霸主也是因为某一未知时刻的基因突变,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了随机性。马克思共产主义将很快取代资本主义的预言没有实现不代表马克思的理论是错误的,那是因为资本家也看了他的《资本论》而采取了行动。人类的发展过程会对预测产生反应,越想准确预测,发生变数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实,赫拉利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引起我们的警觉,让我们以更丰富的想象力来思考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把视野放宽,放大到整个生命来思考问题。主动做出决定,而不要等着被决定。是否要信仰后人文主义精神,是否要将我们手里的权力移交给非有机算法,至少在现在,决定权还处于我们手中。
在本书的最后,赫拉利提醒我们注意三项最重要的彼此相关的发展:
1. 科学正逐渐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 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 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这三项发展引出三个关键问题,作者希望我们能常挂于心:
1.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能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本书虽然讨论了非常严肃的观点,但是读起来并不深奥晦涩,反而十分有趣,可以让你迅速了解大量跨学科知识,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也有料可以装装x。译者林俊宏也功不可没,翻译非常流畅,用词准确,一点儿台湾腔也没有。最后提醒想要细读本书的朋友,还是买本纸版书吧,随书附送一页超大思维导图,可以帮你快速理清本书思路,因为书中的论据实在太多了,很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被各种有趣的知识和故事淹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