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到一个有趣的词叫“自我更迭”,它可以理解为每三个月后,回顾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自我更迭的速度,可以预测个体成长的速度,自我更迭快,未来做什么也会很快上手。其实“自我更迭”的本质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阶段。
—1—
输入,是什么意思?狭义可以理解为一切能够带来新鲜感的经历,也是以前提到过的能够拓宽思维边界的东西,广义则可以理解为日常接收到的一切信息。就像,读书,旅行,与人交流等等都是特定的输入方式。
它们的本质都是能够带来新的经历和思想,而这些新鲜的东西会刺激原有的一套思路。在这种刺激下,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新的东西直接替换了原有的模式,另一种是两者在碰撞中逐渐形成了第三种思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断形成并提升自我认知。
一位资深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你最后的财务状况,都是为认知买单的结果。”
其实进一步,不如说每个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输入买单,因为形成认知的第一步就是输入。
我见过输入水平很低的方式,什么叫输入水平低?简单说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它身上,却不能帮助自己提高认知水平,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例如,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刷朋友圈,毫无目的地阅览网站上跳出的信息,太过关注八卦娱乐……总之这个世界有太多我好奇的东西,但每样都是三分钟热度,最后抱怨时间匆匆而过,却拖延着迟迟不重新调整状态。
其实时间是每个人的原始资本,选择每一件事必然产生时间成本,而低性价比的输入,必然会带来低产出。输入也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我们现在探讨的仅仅是主动输入这一部分。想要获得什么样的成长,就选择什么样的输入。主动选择高质量的输入,对实现个人成长而言就显得特别重要。
—2—
以上都在强调高质量“主动输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管理这一部分呢?其实说得明白些有两步:首先在于区分出高质量“输入“的内容;其次在于行动,按照决策执行,控制不必要的输入。
接下来是执行的问题,很多人往往把这归结为意志力,认为那些优秀的人自制力一定很强,有坚韧的意志。
但在安德斯·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中提到完全相反的另一种观点,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证明世界上存在一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的“意志力“,它根本不存在。类似,在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一书中,提到拖延是一种自然意志,可以理解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一个人做事拖拖拉拉不是因为他不理性,而是他身处的环境不合理。“
那么沿着这种思路,会发现:强大执行力背后本质的因素在于内在动机。一个人可以把一件事长久地坚持下去,不是因为他意志力超强,而是因为他真的很渴望达成目标,在这种强大的驱动力下,“执行“就会显得水到渠成。
所以,当再三犹豫拖延,不愿去做手头上的事情时,先不要自责,冷静地想想你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没有吸引力,就直接拒绝去做,把主要精力放在最重要的那件事上。
—3—
自我更迭的第二个阶段是“输出“,然而这部分相比于”输入“往往更容易让人忽视。
发现主流媒体多在强调“输入“能力,譬如倡导该多读书,去更多的远方,与智者交流等等,却较少强调“输出”能力。这种能力,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把自己的见解说得明白、清透又有趣的能力,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价值观的把控力和输出程度,以及带来的影响力。
一直处在“输入”状态,其实很危险。就像前面提到的,输入带来两种结果,其中一种是直接替换原有的思维。而这很容易发展成:自己的脑袋里装的全是别人的思想。
而输出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整理和思考的机会,而这才是塑造自我价值观和形成自我风格的阶段。
不仅仅对个体而言是如此,一个伟大的品牌,也一定有其非常强大的价值观输出能力。
—4—
那么如何提升输出能力呢?
核心一定是:高质量的输入才是高质量输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本质因素,输出的前提是底子好,有料。
此外,除了运气和悟性,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什么捷径,那一定是模仿。最开始可以从复述他人的观点着手,在过程中思考他人的构思结构和逻辑,然后一步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模仿某个对象,会体验到成长为这种风格的细枝末节,而这种细节让人有进行新的自我选择的空间,从而摆脱模仿对象,塑造起自己的风格。在模仿的过程中,要不断问自己why、why、why,从而激发新的思考,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