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我和我弟慢悠悠地上桌。面前是一碗只放了油盐的冬瓜,同样煮法的丝瓜,终于见点辣椒的是干豆腐,那是在冰箱冰冻层放了一周,本应该紧实却发面的干豆腐。
弟:“唉,都和你讲过了豆腐不要打冰”
妈:“我不晓得噢,保鲜只能放两天”
弟:“天天都是冬瓜、南瓜、丝瓜、茄子、豆角”
妈:“难道餐餐都要吃鸡吃鸭?!你给我钱咯”
我:“吃得好点,不是讲就要天天吃肉,是要吃得丰富些。小菜不是只能吃自己种的,别人卖的也可以吃啊”
妈:“不要钱噻,油麦菜3块一斤…你们没当家,不晓得当家的难”
我:“你们就是不会生活,挣钱不就是为了过好日子吗?”
妈:“我不会过日子?你们给我钱啊,哪个人不长一张嘴,不晓得吃好吃的?不晓得天天打牌,好耍得很。”
弟:“我讲你们建房子建错了,建了一层,又想建二层,还要装修,搞这个那个,把这个钱用来生活,不好过蛮多,现在把日子过得这么紧”
妈:“我就是要建房子,我们能住几年,还不是帮你建的,等你结婚了,嫌弃我们这两个老的,我们就住到果园去。”
最后这场争论,在父母眼中变成,我和弟看不起他们,看低了他们。而我弟觉得,父母思想腐朽、顽固,怎么讲都变不了。我曾经真的嫌弃过父母的无能,现在已经接受了他们就是一个个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的普通农民。
我妈是个要强的人,从昨天到今早还在生气。结婚时,办酒席的钱都是我爸借的。我爸是最小的孩子,等他结婚时,我爷爷奶奶已经不能帮我家什么了。一结婚就还债,后来买了别人的老房子,再到现在拆了老房子重建。我爸慢性子,我妈急性子,手脚麻利,做的事可能比我爸还多。她辛辛苦苦一辈子,如今建了房子却被儿子说建错了,气是真的。
我妈对我们的好也是真的,夏天切西瓜,大片的给我们;杀鸡杀鸭,腿和翅膀给我们;炒猪肉,瘦肉给我们;小时候过年,我们没缺过新衣服,她自己可能好几年才买一件,她的衣服总是那么耐穿,前年今年明年。
以前不能理解父母的爱,与为什么那么无私。我问她,人活着一辈子图啥。她说,就这么过着呗。
结婚、生子、建房子、子女成家、儿孙满堂,这是大多数我父母这一辈人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一生里,很少看到父母自己的生活。建房子干嘛?为了儿子好结婚啊。
很多父母没有自己,诉苦时,他们会说“我这一辈子啊,都是为了这儿女啊”。我恐惧这样沉重的爱。
爸妈,我希望你们爱我,更希望你们爱自己。
这便是两代人的代沟。年轻人的“我”在生命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重,但在一些人眼中成了“90后是自私的一代”。我很在意我自己的感受,强调“我喜欢、我愿意、我开心”。
武志红老师说,有一种人习惯付出,从不索取,甚至拒绝对方的好意,他们扮演“好人”。而另一种人,总是在获取,他的付出却被对方拒绝,扮演“坏人”。在这种关系中,往往“坏人”更想逃离,逃离“我不是好人”的魔咒。
我觉得中国很多父母都是“好人”,他们常说“我这一辈子都是为了子女,我已经尽力了,我问心无愧。”哪怕子女成年后有了经济条件,他们也照常劳作,我们这儿有不少死的前一天还去田里的人。子女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来源于子女的功成名就。
我是一个传统下长大的孩子,我很想对父母好。很想让他们不用再辛苦劳作,想帮他们换电视、买洗衣机,想帮他们装修、盖房子,而我又那么想有自己。当下的我,既帮不来父母,也没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个矛盾综合体,有时候憋得慌的难受就来自这里。
我想要父母对自己好些,可能是我想对他们好而不能的一种代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