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凡人动了心》,读到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月香的故事,是《醒世恒言》里的《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提到“寄人篱下”这个词,马上就会想起林黛玉,其实黛玉在外祖母家里住着,父亲还给她留了一笔钱,算不上寄人篱下。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月香小姐,陷入了真正的被动和孤苦:父母双亡,先是被救助但被主母欺负,后来又被卖。她靠别人的仁厚和帮助,靠自己的聪颖,终于顺利脱困。
熊太行老师在文末写到:
这篇小说最打动人的,是月香小姐寄人篱下的遭遇,其实每个人都能遇到“寄人篱下”的被动局面,在月香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个故事讲了很多寄人篱下时候的规则:尽可能地成为家人,而不是客人;该干活时要干活;不能哭哭啼啼;不能随便告状……同时,想要逃离困境的话,除了小心勤恳,还需要抓住机会。
人,就是这样小心谨慎地摆脱一个个困境,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二段经历。
小时候,我在奶奶家和大姨家辗转,妹妹小父母双职工,没人有空管我。奶奶家姑姑叔叔五个,大姨家哥哥姐姐四个,我跟着就行——典型的一只羊和一群羊的关系吧。
哥哥姐姐还好,但大姨家太穷了,自己一家六口都吃不饱。但和他们在一起,挖野菜拾稻穗捡土豆摘果子掏鸟蛋……每天为了吃的爬高上低灰头土脸半夜被饿醒都是幸福的。
姑姑叔叔就不是很好,抬高踩低的,各种尖酸刻薄。尤其是奶奶,地主婆的典型。在她家我没吃饱过没上过桌没有一天不挨骂,没有一天不被小叔小姑明着暗着各种欺负。最恐怖的是奶奶,老怀疑我偷东西,鹰隼般的一直盯着我,处处找茬。我每天都会做噩梦,但是,我只能忍着,勤快地像个奴隶。活得胆战心惊的,小小年纪就懂得了恐惧,学会了看颜色,明白了人的可怕。
高中后二年,我在河南一个拐了很多弯的亲戚家偶尔寄住:我住校,每月学校清校的时候,我就去那个亲戚家住二天,洗个澡。他家有折腾不休的大小姐还有一个绝对纨绔的少爷,每天家里鸡飞狗跳的,吵得不可开交。他家最恐怖的是一个干瘦的老奶奶,只要她在,我童年的噩梦就又回来了。真的,九十年代末了,一个县级国家干部家里,这个老太太居然针对我折腾出各种神神怪怪,真的吓死个人了。
我努力勤快地做家务,尽量少说话。可是,我学习好,就成了原罪:作业被撕,书本找不到,笔被掰断,书包里被倒上水……我后来只敢带上可以装在身上的书和作业回去,让同学帮我背着作业。然后早早离开,去学校门口趴在腿上写作业。
从小我就懂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低头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从小我就明白,一定要把那些一眼就会被看到的家务干得最高标准,不然肯定会被抓住小辫子狂训;从小我也知道,多干活不会被累死,但是不干会被指桑骂槐或者直接指着鼻子训;从小我也知道,告状不管用,激化矛盾没有意义,很多事要自己想办法就解决……
所以,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放下一切地陪伴她们,只为她们不体会我寄人篱下的那种心里的苦,也不想她们为了学会保护自己委曲求全。但是,我也明白,将来在社会上工作,也是一种寄人篱下,也许还是要学会一些规则,学会保护自己。但我相信,她们心里充盈着爱,就不会畏惧这些苦和挫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