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为什么写作”为开头做五分钟的自由写作,中间不要停下来。
我为什么写作?写作是我目前最能找到自己的一种方式。
从小就喜欢写,小学的时候,自己编过笑话,写过故事,虽然都不大好,但是热情是很高的。
在儿时的某些记忆里,曾有段时间认为自己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作家,可以靠耍笔杆子吃饭。
偏偏从小又觉得老师教的作文好难写,自己满腔热情写得信心满满,在老师眼里却全是笑话、反面范文。
自认为很喜欢写,许多的想法、心情,我都喜欢写下来,还自我感觉良好——立意不错、想法新颖、写法也很好。可是到了老师那里,全是自以为是的垃圾。
倍受打击。
作文从来没拿过高分。
作文都写不好,好意思认为自己会写?
我好矛盾。
尤其是,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每个语文老师对我作文的评价都很统一。
绝望了。
很灰心。
偶然的,一次统考。我的语文试卷是隔壁班的语文老师批改,他非常痛快地给了我一个极高分,并且将我的作文在他们班级朗读了、点评了。有在那个班的好朋友,后来告诉我,他们的语文老师非常喜欢我的作文,给予极高的评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赞美,还从来没有哪位同学被那样表扬过。
我好感动。
总算遇到知音、遇到伯乐的那种感激之情。那种被惊为天人的受宠若惊。
可是回到自己的班级,语文老师也在班上念了我的作文,泛泛地表扬几句,同时边念边修改几个词语,递过来几个好些需要改进的也不过如此的眼神。我能感觉得到,自己的老师并不欣赏这篇作文,如果是他阅卷我不可能拿到高分,也就没有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念这一说了。
心又灰了。
马上又亮了——
不是我写得不好,是我遇到的老师水平不好。这想法太大胆了,只好悄悄压在心底,不敢说出来。
我有意向隔壁班的好朋友打听他们班的语文老师、他们的语文课。噢,原来老师和老师真的不一样。
隔壁班的语文老师,他的书法极好,时不时给同学们在黑板上秀他优美的字体。他每天都练软笔,经常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鼓励同学们写出一笔好字。他会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苏轼的文采、陆游的情怀。在适当的情境,用恰当的古诗词表达、描述、传授,对他来说也是信手拈来……
原来我遇到的都是假语文老师,我就从来没有上过真正的语文课。上中学的我如是想。我好羡慕隔壁班的同学。
语文课上,我的作文再也没有出彩过。
意识到了老师的不欣赏,我学会接受自己作文平平的现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指导,慢慢不想写。
直到儿子的出生,无意中遇上一群在网上记录孩子成长点滴的宝妈,我毫不犹豫地加入。我们互相欣赏,互相鼓励,一不小心就一起写了好几年。好多时候是每天都会更新,虽然字数不限,总要记录一下才会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
没有觉得每天都写有多难,也不觉得是在坚持什么,就是很自然的,会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会在一天中某个特别的时刻、某件有趣的事情之后,会开心地想:今天就写这个!然后,会在做家务、或者陪孩子、或者走路的时候,去构思、去组织语言。等到一天忙完了,打开电脑,不再需要怎样费神,很快就能敲完今天要码的字。
很充实。
虽然现在回头看,写的质量不咋的,内容也乏善可陈。
但是,那个过程,我毕生不会忘记。而且,许多流水账式的记录里,替自己记下许多逐渐遗忘的心情、感想。那何尝不是一笔财富。
后来那个平台关闭,我们不再去记录孩子的成长日记。我常常会怀念每天不停找主题、构思文章,盼娃早点睡着我才有空把腹稿码出来的那种充实感和成就感。还有原来聚集在那个平台的辣妈们,虽然散落在五湖四海,但是我们互相熟悉、了解彼此,以及我们的娃。虽然最初的平台已消失,我们如今仍然会在QQ群、微信群和朋友圈再续前缘。
在那几年记录孩子成长日记的过程中,我再一次找回儿时的感觉:我喜欢写字。
但是,一个让我非常郁闷的发现是:水平太臭。
我喜欢看书听书——感谢这个爱好,让我的儿子在我的影响下也特喜欢看书、喜欢写作、语文特棒——看书到精彩处,常常会生出自己也可以写出一个(自认为)精彩故事的念头。喏,这个人物可以这样这样,这个情节这样这样会美呆……看着看着书竟然走神去想自己要写的“书”了,我也是醉了。呃,不过也就走走神而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懒、拖延癌、没有一鼓作气,就只能再而衰三而竭……
叨叨这么多,就一个意思:内心里是想写的,感觉是喜欢写的,偶尔觉得自己文笔还不错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作。
但是,怎样写好文章,怎样提高自己,怎样找准方向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对我来说很难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