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指数:谁都不会想到的是,豆瓣评分5、IMDB评分5.8,被不少网友斥为“三观不正的催泪烂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上映的这个周末票房会一路走高,甚至单日接连破亿,最终毫无悬念地成为三月电影市场的最大黑马。
谁都不会想到的是,豆瓣评分5、IMDB评分5.8,被不少网友斥为“三观不正的催泪烂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上映的这个周末票房会一路走高,甚至单日接连破亿,最终毫无悬念地成为三月电影市场的最大黑马。
猫眼APP给出的预测显示,这部电影至少卖到8亿,甚至能够冲击13亿。
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
毕竟,《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台湾与香港上映的时候,就接连打破各项票房纪录。
它不仅是台湾的年度票房冠军,号称“哭倒台湾”——每两三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个人买票进场嚎哭,堪称台湾电影的票房奇迹。
在香港上映后,排片率高达35%,是台湾电影在香港30年来获得的最好成绩。
而在内地,它刚刚超过《我的少女时代》的票房记录,成为内地票房最高的台湾影片。
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三观尽毁……这些都是不少观众用来形容这部电影带给他们的印象。关于《悲伤的故事》是烂片的差评刷爆了各类影评平台,豆瓣上甚至很难看到一条给出三星及格分的影评。
但同时,也有一个词被人们反复提到:就算如此。
“就算电影有如此这般的问题,我还是哭到泣不成声”,这是更多观众的心声。
电影讲述了唱片制作人张哲凯(刘以豪)和王牌作词人宋媛媛(陈意涵)的爱情悲剧。两人自幼身世坎坷只有彼此为伴,他们是亲人、是朋友,也彷佛是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父亲罹患遗传重症而被母亲抛弃的哲凯,深怕自己随时会发病不久人世,始终没有跨出友谊的界线对媛媛展露爱意。眼见哲凯的病情加重,他暗自决定用剩余的生命完成他们之间的终曲,再为媛媛找个可以托付一生的好男人。
这时,事业有成温柔体贴的医生(张书豪)适时的出现让他成为照顾媛媛的最佳人选,一切按部就班发展着,看似都在哲凯的计划下进行。然而,故事远比这里所写更要悲伤,原来宋媛媛早已发现张哲凯的病情,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这部电影聚齐绝症、悲惨身世、多角恋、两性视角反转等各色爱情悲剧俗套桥段,全程都以最洒狗血的尴尬方式进行演绎,一如片名“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就连“悲伤”一词都在各个角色的台词中出现数十次。
但不得不说导演和编剧在情感的积攒和传达上狠下功夫。电影的情绪转折显得直接、迅猛,能让观众快速地投入到影片的煽情氛围之中。
与此同时,台湾的本土文化语境其实相对于大陆而言,更容易承载这套情节的浓厚强度。
再加上两位主演——陈意涵和刘以豪把悲情的戏码都接得很牢,有着和剧情浓度自洽的合拍表演,哭戏不得不令人心痛。
最终,这部电影至少让我产生了有种复杂的观影感受,尤其是在最后四十分钟——我被影片的俗套桥段弄得尴尬、想爆笑的同时,又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泣不成声。
这整整四十分钟的煽情战线,堪称是密不透风地把你所能想到的煽情牌无所不用其极地全部打完。而这恰恰能带给观众一种生理上的强烈刺激。
除了电影本身的煽情的确对大部分观众有效之外,宣发的精准投放也是对《悲伤的故事》最大的助力。
首先,这部电影选择周四就错峰上映。虽然这是冒险之举,但效果却出奇得好,在点映和周四提前上映中赚足了话题度,最终将优势延续到了周五。
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档期中有三部文艺爱情片一同上映。无论是发生在上海的诡秘暗恋——《阳台上》,还是发生在深圳与香港两地的犯罪之恋——《过春天》,都双双败在这部看似老套的电影之下。
它们的票房加起来甚至不及《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一个零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部电影都缺少内容直接准确的表达,也缺乏内容对接精确的宣发。
其次,这部电影在宣发的方式上选择化繁为简。
3.16凌晨的抖音热搜显示,“看《悲伤的故事》要带纸巾”已经成为周末的最热话题,观看的人数甚至即将突破千万。
如今很多电影都想要在宣传期打出多样化的途径,仿佛电影越复杂、越深刻、越多面,观众就会买账。但实际上,观众并不是去电影院看一套加法公式,对于《悲伤的故事》这种电影,没有花套路,就是一个字——哭。
简单、直接的病毒营销,往往比复杂的内容来得更为有效。
和其他的一些以小博大的黑马影片(诸如《无名之辈》)所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在题材、叙事手法上的老套和毫无新意,并不构成它的短板,反而成了让观众一边吐槽、一边痛哭的关键所在。
这种情绪看似复杂,实则通俗、易懂,和观众的距离很近,也是观众所迫切需求的——一部不需要思考,甚至完全不合理,只需要痛痛哭泣的电影。
以上这些,也许能解释这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为什么口碑并不算好,却仍然能够轻松抓住人们想要进场去进行观看的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