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探索家园之旅:出发与回归(2)——乡土地理板块第二周小结

探索家园之旅:出发与回归(2)——乡土地理板块第二周小结

作者: 黄敏faith | 来源:发表于2021-09-25 16:18 被阅读0次

    由于中秋假,这周只有短短三天,收获却不小,还是很值得记录一下。随着孩子们进入中年级,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风格。课堂上会设置各种各样的挑战,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的潜能,去建立自信和不断精进努力。

    游戏中的地理大发现

    孩子们都爱玩游戏,地理板块开始,我们也玩了几个相关的游戏:

    游戏一:“大街小巷”。27个孩子站成5×5的方阵,四四方方一座城。多出来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外星人,另一个是这座城的守护天使。外星人降临时,守护天使想要去抓住他。而这座城市神奇的地方在于,有很多弯弯绕绕的巷道,还会改变方向。当我说“大街小巷面向北”时,25个孩子张开双臂,面向北方,两排之间形成了东西走向的巷道。两个孩子在街头巷尾追逐,同时巷道也在不停地改变方向。

    这个游戏很锻炼孩子们在跑动中的反应速度,能够寻找庇护,或是发现两点之间最近的路线,同时很考验城墙上孩子运动的整体性——难得全班孩子都参与到游戏中,尤其在户外玩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不同方位上的秋日阳光。

    游戏二:“地雷阵”。在教室里,把孩子们的课桌拼成一个大矩阵。他们的任务是要通过矩阵从一头到达另一头,而大部分课桌下面我都埋了地雷,只有一条路线能够平安通过。孩子们需要不断试错,积累前人的经验,最终找到安全的路线。

    玩过两次之后,我就让孩子们自己来“埋地雷”,有的孩子是标记地雷点,有的孩子则花了复杂迂回的路线。前一种情况,每张桌子底下有没有雷是固定的;而后一种情况,时机也很重要,要按照一定的通过顺序,增加了问题的复杂度。这个游戏基于简单的逻辑判断,以及对空间定位的记忆。每个孩子的参与方式不同,也反映了各自的学习模式。有特别爱探险的敢死队,有默默在小本子上记录排查雷区的,也有的一开始就想统观全局、获得正确答案,之后又后悔自己提前看了图、不能下场去尝试。

    游戏三:“闭着眼睛回家”。周三早上我们在足球场上运动之后,我让大家两人一组,自选伙伴,一个闭上眼,另一个不能拉着同伴,但要在身边紧密守护着,同时用语言轻轻提醒他前进的方向,任务是要让闭眼的伙伴平安走到教室。这个游戏需要相互的信任,我有时会和孩子们玩游戏,让他们带着我闭眼从三角地走到校门口,不论是平时多淘气的孩子,当我们把自己交托给他,让他担负起责任时,我相信他这时候多半不会辜负这样的信任。

    事后回顾,大部分孩子都从“盲行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比如阳光照着的那一面很亮,上台阶只要保持稳定的节奏其实很容易,等等。很多我们睁着眼睛走路已经视而不见的细节,在闭着眼睛的时候,反而清晰可见。

    游戏能够很好地打破生活中的惯性,敏锐我们的感官,去联结自己和周遭的环境。这些学习都在感受和行动的层面,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本能的第一反应——世界是否是安全的?有序的?我在其中如何定位自己和找寻前进的方向?游戏中的任务很明确,后果也很直接——不小心走错路就会被地雷炸死。反观之,我们日常的行为如果缺乏清晰的反馈,就会茫然失措、进退失据。

    我们的上学路

    去年疫情期间,我和女儿一起看过一组德国人拍的纪录片《The Most Dangerous Ways to School》(翻山涉水上学路)。在世界各地,从四五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每天要冒险跨越布满野生动物的非洲大草原,或是孤身一人划着小舟,或是横穿沙漠、爬悬崖、走钢索,走在最危险的上学路上。我为之动容,敬佩这另外一种方式的长大,在无论多么有限的生存空间和艰难的处境下,都没有放弃学习的信仰。(很值得推荐给孩子们看看这组纪录片)。

    上周我让孩子们也来画一画“我们的上学路”,从凯博南门进来一直走到三角地我们的教室,这是对路线图的学习,同时也想铺垫地理坐标上的“经纬线”、“中轴线”的概念。周三玩过伙伴蒙眼领路游戏之后,我让每一组孩子来用语言描述一下这段上学路要怎么走。这是一个思维和表达的练习,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按照顺序来描述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物,移步易景,关注细节、感受丰富的孩子娓娓道来,就像是“凯博校园一日游”的导览。描述行进方向的方式也不同,大部分孩子会说左右,也有孩子说更加客观的东西南北,还有孩子加了距离的说明,比如“往西走20米,再往北”之类的。每个组都来分享了自己的路线描述,因为有共同的经验,我们听下来都能身临其境,也能捕捉到一些细微的不同。

    中秋假也让孩子们画了画“我家的周边”,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至少100米的距离。对家的周边的探索,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唤起孩子对环境的关注,也是自我与世界的联结。

    当然,要建立在空间中的定位,以及方向感,需要我们不断在生活中去观察和练习。上周四京密引水渠徒步的时候,李老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践,我们试着总结了一些:

    千万溪流汇聚成大河

    乡土地理板块备课的时候,我就和森知途的李老师商量,要带孩子们多走几次户外徒步,一方面是锻炼队伍、磨练意志,另一方面,只有在行走中一次次与这片土地的相遇,才会铭刻在生命经验里,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们商量在十月份关沟游学前,安排三次徒步,一次走学校周边(沿京密引水渠到香堂果园),一次走河,还有一次走山。

    我在黑板上画“温榆河水系图”时,孩子们一开始咋呼说:“黑板上起裂缝了!”随着我画出大家所熟悉的一条条小河(凯博边上的肖村河,秦屯河,凤凰岭抬头村下的小河、还有流过稻香湖的河,从关沟和虎峪山里流出来的河……),这些河流贯穿着我们在北京生活、行走的记忆,而这些河发源于京北军都山里,最终汇聚到西南通州的大运河,一路往南到杭州,连通了中国的南北。

    温榆河,昌平的母亲河!我们亲近她,曾经很多次靠近她,却不曾知道她的源头和归宿。我们在她的怀抱里嬉戏玩耍,却不知道她承载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在城市里时常面临断流和被污染的风险。这几年北京生态恢复了许多,我们在碧波荡漾的南沙河滩涂上,看到了许多飞来飞去的白鹭,和一动不动的苍鹭。

    出行前,少华老师专门为我们写了一首《温榆谣》,还有饱含情感地回顾了家庭和学校曾经在河的这一头或是那一头努力奋斗过的地方。生命的涓涓细流,就如同温榆河水一样从各处汇聚而来,最终形成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

    这周四徒步东沙河-沙河水库,因为有李老师带队,秦老师压队,还有王龙居中策应,安全上有保障,我整体比较放松,也没有给孩子们很严格的规定队列要求,希望更多看到孩子们真实自然的呈现。这一天沿河走了有二十公里,我们从昌平新城的滨河公园出发,一路走到白浮泉、东沙河和北沙河的交汇处,参观了朝宗桥,还有巩华城的城门和残破的城墙,最后沿着南沙河一路往东,走到沙河水库。所有孩子都坚持下来了,说明他们的能力没问题,更多时候要克服的是心理的疲惫和惰性。

    周五的时候,我们在班上回顾了前一天行走的感受。从一开始的兴奋,到中途的痛苦和怀疑,再到坚持走下来的喜悦和成就感。淼淼说:“过了那个累劲,后面就不累了”,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越走越舒服了。一些开始拖沓抱怨的孩子,到后半程还主动跑到了队伍最前面,避免走走停停,为自己争取宝贵的休息机会。

    我注意到落在后面的几组孩子一路上一直在聊口说游戏,我们也特别聊了这部分,我理解这是孩子们之间社交的一种方式,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排解徒步的疲劳和无聊。下次希望孩子们能够安静走路,专注去感受自然环境和呼吸的节奏。

    如果我们行进更紧凑一些,可以适当安排几次大的休息点。小孩子要和环境链接,更好的方式是在一个地方停下来,去画画,在大自然中去游戏,比如今天画朝宗桥,在地上发现毛虫和雏鸟,以及捡杨树叶子拔老根儿。可惜这天时间不够充裕,让他们详细观察和痛痛快快地去玩。

    徒步路上,李老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的两句:

    1. 孩子们太关注自己的舒适度了,分享感受时都在说“累“、”脚疼“、”挺有趣“,这些没有意义的废话不要再说了。

    估计家长们也很关注孩子是不是吃饱穿暖,情绪是不是好,所以无形中,孩子也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大,自我中心,甚至产生自怜自伤,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 中饭休息时,一个孩子向李老师诚恳地提建议:“下午能不能走得慢点?我们跟不上您。“ 李老师很痛快地说:”每个人在户外行走都有自己的节奏,你要尝试去赶上我的节奏。“

    事实上,我观察李老师一直在根据队伍的行进状态在调整步伐,但这样干脆利索的回答,还是让我暗暗叫绝,是啊!孩子们总习惯了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多半会一直停留在舒适区里,学习、锻炼成长,不就是挑战自己去突破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索家园之旅:出发与回归(2)——乡土地理板块第二周小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mb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