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ubbo基本原理

第一层:service层,接口层,给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来实现的
第二层:config层,配置层,主要是对dubbo进行各种配置的
第三层:proxy层,服务代理层,透明生成客户端的stub和服务单的skeleton
第四层:registry层,服务注册层,负责服务的注册与发现
第五层:cluster层,集群层,封装多个服务提供者的路由以及负载均衡,将多个实例组合成一个服务
第六层:monitor层,监控层,对rpc接口的调用次数和调用时间进行监控
第七层:protocol层,远程调用层,封装rpc调用
第八层:exchange层,信息交换层,封装请求响应模式,同步转异步
第九层:transport层,网络传输层,抽象mina和netty为统一接口
第十层:serialize层,数据序列化层
工作流程:
1)第一步,provider向注册中心去注册
2)第二步,consumer从注册中心订阅服务,注册中心会通知consumer注册好的服务
3)第三步,consumer调用provider
4)第四步,consumer和provider都异步的通知监控中心
2.dubbo通信协议

(1)dubbo负载均衡策略
1)random loadbalance 随机
默认情况下,dubbo是random load balance随机调用实现负载均衡,可以对provider不同实例设置不同的权重,会按照权重来负载均衡,权重越大分配流量越高,一般就用这个默认的就可以了。
2)roundrobinloadbalance 轮询
还有roundrobin loadbalance,这个的话默认就是均匀地将流量打到各个机器上去,但是如果各个机器的性能不一样,容易导致性能差的机器负载过高。所以此时需要调整权重,让性能差的机器承载权重小一些,流量少一些。
跟运维同学申请机器,有的时候,我们运气,正好公司资源比较充足,刚刚有一批热气腾腾,刚刚做好的一批虚拟机新鲜出炉,配置都比较高。8核+16g,机器,2台。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2台机器有点不太够,我去找运维同学,哥儿们,你能不能再给我1台机器,4核+8G的机器。我还是得要。
3)leastactiveloadbalance 最少活跃数
这个就是自动感知一下,如果某个机器性能越差,那么接收的请求越少,越不活跃,此时就会给不活跃的性能差的机器更少的请求
4)consistanthashloadbalance一致性Hash
一致性Hash算法,相同参数的请求一定分发到一个provider上去,provider挂掉的时候,会基于虚拟节点均匀分配剩余的流量,抖动不会太大。如果你需要的不是随机负载均衡,是要一类请求都到一个节点,那就走这个一致性hash策略。
(2)dubbo集群容错策略
1)failover cluster模式
失败自动切换,自动重试其他机器,默认就是这个,常见于读操作
[if !supportLists]2)[endif]failfast
cluster模式
一次调用失败就立即失败,常见于写操作
3)failsafe cluster模式
出现异常时忽略掉,常用于不重要的接口调用,比如记录日志
4)failbackc cluster模式
失败了后台自动记录请求,然后定时重发,比较适合于写消息队列这种
5)forking cluster
并行调用多个provider,只要一个成功就立即返回
6)broadcacst cluster
逐个调用所有的provider
(3)dubbo动态代理策略
默认使用javassist动态字节码生成,创建代理类
但是可以通过spi扩展机制配置自己的动态代理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