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读了985,毕业却很失望

为什么读了985,毕业却很失望

作者: 幻想并真实 | 来源:发表于2018-09-28 16:47 被阅读0次

我的本科是在国内知名的985大学中度过的。刚进大学的自我感觉非常好,但4年高校生活结束后,却又感慨“读书无用”。4年大学生涯的收获远小于预期,以至于我现在看到子侄辈为了考试而焦虑的时候,我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来劝一句:“开心点朋友,大学不值得”。我一直以母校自豪,但可能正是“爱之深责之切”吧,我觉得自己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存在教学质量低下、学习目标功利、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

我所在大学本科教学课程的设计基本跟高中类似,甚至更糟。每个班级都有50位甚至数百位学生,台上就一位老师,除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课上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讨论,下课之后师生之间更不存在课程以外的交流,大家都像赶场子一样跑到下一个教室。课堂教授的内容跟实际差距很大,要么是过时的,要么是西方的,没有企业管理经验的老师给一群自以为是天之骄子教授“什么叫激励”,除了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之外,无法给人深刻的启发和感悟。很快,刚进名校的新鲜感被消磨完之后,学生群体之间就开始了分化:有乖乖上课拿GPA的好学生、有看清现实参加各种社团和实习的能人、还有不去上课沉迷游戏的学渣。

985高校比普通高校好一点的地方是比较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选择知识探索方向的自由,而是选择大学生活方式的自由。反正名校生都很聪明 ,考前1周突击复习通过考试基本都没问题,甚至还能拿高分,拿着名校文凭大四去找一份不错的工作,难度也不大。师生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你过你的人生,我做我的项目,自由不是关爱,而是相互方便。课业以外,同学们一般都会选择上网看看新闻看小说,最多看看杂志,很好看到专门买一本深刻的书籍。最后同学们都选择更好的金融公司、到国外留学、考研和留校,并没有人会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我的体验不适合所有的985大学,因为我是在一所以理工科见长大学的偏人文学科,但是事实证明了,用高校传统的理工科思维去教授人文课程,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反而是离开了所谓的精英圈子,只身到部队打拼的七年,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和提高。我们新入伍干部培训班十名同班战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校、不同背景,有体育特招生、有艺术特招生、有书法爱好者、有学生会主席、有新闻记者。我们因新兵连的磨练而感情深厚,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人生并不只有一个维度,每个人对于人生目标的定义都不同,但起码大家都很真诚,都不装,没有那种虚伪的自以为是。比如我一个战友,就是认为回到老家,找个压力不大的岗位混混就很开心,并且完全不隐晦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他其实比很多想要改变世界的名校生可爱很多。真实世界的人们是多样复杂的,真诚的人却总是可爱的。

在部队里,我开始接触大量人文类的书籍,闲时也会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非常幸运的是,在部队里面碰到了几个好兄弟,他们的气质不是庙堂之上的张廷玉,而是聚义堂中的草莽英雄,我们过往经历完全不同,但是却能惺惺相惜,往往一聊就是五六个小时,对于自己所思所想都能进入非常深入的探讨。这种思维上的深度碰撞,是我在大学里从来没有碰到过的。美国的大学讲究多样化,但往往止步于性别、民族和国家,但不同肤色的“好学生”往往也是雷同的。真正的多样化应该是性格、思想、文化和经历上的多样化,这样的碰撞才会产生火花。这样的火花,在关键时候让我主动做出了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

为什么要多样化?交流的人与自己的差异越大,就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背后的逻辑更是相去甚远。如果双方都有宽阔的心胸,那么这种交流就会有一种探索新世界的感觉,能够拓宽看问题的视野。深刻地回顾和讨论,多角度的建议,都是正确做出人生决策的必要因素。

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复杂世界,需要复杂思维。专业化的技能能够为我们暂时找到一份工作,但是不能给我们带来持续的成功。大学开始越来越重视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对于何为通识教育理解还不够到位。现在的通识教育培养的是百科全书式的人才而非文艺复兴式的通才。

2004年,我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那时候交大管院做了通识教育的一些尝试,就是召集了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国际贸易、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优秀师资,每位教授给我们上一节入门课。但这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每门课都略懂一些皮毛,那叫浅薄,而通过1对300的单向灌输,就想点燃学生对于某个领域的热情,更是过于乐观。

退一步说,就算是一名好学生,每天都坐在课堂上第一排的“学霸区”,课后认真复习做习题,考试门门都拿A,在现在这个教育体制下,TA也只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几个月前,我们本科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目前最成功的往往不是当时学习成绩最好的,这是真实世界给我们现在教育体制的回馈。与其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读书上,不如好好谈场恋爱,混个社团,到各地玩玩。

我们应该看到现在高等教育的不足,避免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好学生,而成为类似达芬奇式的文艺复兴式全才。文艺复兴式的全才和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之间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复兴式的人才看来,学习不是为了学到已有的知识,而是为了探索知识的空白区域。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不断克服探索过程的难题中,获得真正的快乐。而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确保授课重点能够倒背如流,应对考试如鱼得水,最终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学习知识对他们来说只是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无法从中汲取乐趣。

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是18世纪由普鲁士人创建的“工厂模式”,一群相同年龄的学生,向同一个老师,学习同样的东西。这种“工厂模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持续了300年,几乎没有改变。“工厂模式”之所以能够延续这么多年,是因为它解决了规模化和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但是“工厂模式”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就是只能出标准品,能不能出精品,只能看孩子的天赋和造化。国内教育,包括985高校,都还在按照“工厂模式”的逻辑运行。所以,期待名校提供精英教育,在原有的框架里面是不现实的。而这种逻辑还将持续,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国仍旧极端匮乏。

对于当前中国的精英或者未来的学院精英而言,不管你毕业于哪所名校,学习这件事情是从毕业那天才刚刚开始。今年北大开学的时候,一位教授跟在座的北大新生说,按现在的科技发展,人类可预期的寿命可以达到120岁,在座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你们想好接下来的100年将怎样过吗?工业革命距今才200年左右,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而你们将经历接下来变化更为迅速的100年。想想是不是恐怖?

10年前,我们感慨大学学习的内容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现在可能课堂上正在学习的内容都已被颠覆。像谷歌、苹果、亚马逊等公司招聘员工的时候越来越不重视技能,而关注员工的批判性思维、沟通合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这些都是通过人文类学科培养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会过时,很难被机器取代。

开心点朋友,大学不值得,但是你不能因此放弃学习,成长这件事情是你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读了985,毕业却很失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mp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