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众生》/我们也是活在此时的众生
写给lws
01
《此时众生》大概是我在大学期间读的蒋勋老师的第八本书。
读蒋勋老师的书时,细细地读每一个句子,总觉得背后的意义深邃、偶尔带着淡淡的沉痛。
《此生众生》感受更加强烈。以前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爱过的人”,放着蒋勋老师这里,那要换成“一个人的文字里藏着他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爱过的人,尝过的美”。
林文月给这本书写的序里面评价这是“一本非常精巧的书”。
大家的散文都很有品味,由于作画的基础,散文里透出很明显的视觉画境。
“这本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约在千二百字左右,从某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整本书横亘一年,以季节为分界线,划分了几大部分。每篇文章的题目只有两个字。
题目是淡淡的,很清晰。看似每篇文章都只是在写一件事情,但是又有关联性。像每天写的日记,今天发生了什么,是和昨天有关系的,开头还有顺带说一下昨天的事情。貌似因为这样,距离感缩短了一截。像是很多细细浅浅的日常,明明是私密的,但是却大方地摆在读者面前。
02
林文月在序里说,这是蒋勋老师送给老师最具深意的礼物。
看完了序以后,我以为在行文过程中,会充斥着满满的对母亲的强烈感情的话语。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一遍遍地回头确认,这本书真的是写给母亲的吗?
在正文部分,并没有发现“母亲”或者“妈妈”的字样。甚者很少讲到家里人。大多数都是自己一个人凭窗写作,目之所及,四季变换,行走地方,遂成了笔下的文字。
在序言后面有一首诗《愿》,写得真情流露,只是赞美的主体不好确认。但在书的最后,有一篇附录,附了一篇文章,写的就是母亲,那篇文章的名字叫《雪——纪念母亲》
让我觉得这本书十分可爱的地方是,他写的文章是和一个人的对话,单写给那个人看的。只不过我们偶然看到了。
文章里反反复复出现一个人的名字,“旋子”、“旋子”,蒋勋老师一遍一遍写着。
莫非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吗?
查不到什么资料,无法考证。
但是,这本与旋子对话的书,真真切切地暖到我了。
03
打开书,就可以看到出版社对蒋勋老师的介绍,“蒋勋以文章和画作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深入浅出地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近年来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这样一个对美学执着崇敬的作家,对美的追求是至始至终,深入骨子里的。
他说,“‘美’使我们沉默,‘美’使我们谦卑,‘美’使我们知道生命同时存在的辛苦与甘甜,艰难与庄严。通过‘美’,我们再一次诞生,也再一次死亡。
在课间看这本书,坐在旁边的同学看到这句话问我,“美”为什么使我们沉默呢?
“在美的事物面前,我们的言语是很苍白的,‘美’太过于震撼,以至于无法言语。哑口无言,生怕发出的声音亵渎了它。”那是当下想到的对“美”的解读。
书中有对众生的悲悯、怜恤。所以说“使我们知道生命同时存在的辛苦与甘甜,艰难与庄严。”万事万物自有规律,应该各得其所。
他在《此时众生》首篇写道:“我手中拈着一朵落花,五片花瓣,被一个绿色小小的蒂接着。也许花朵落下或留在树上,是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我们所知有限,常常徒自惊恐哀伤。”
他在母亲临终的床前,读懂了《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句子,他知道了“惊恐哀伤,只是自己执迷。
他问他朋友“你还记得童年初次被满树盛开的桐花惊吓住的情景吗?”
想想都觉得可爱天真,两个孩子抬着头望着漫天的桐花,惊讶地合不拢嘴,同时对这脆弱的生命充满了神圣,不敢随意迈开脚步,怕踩到掉落在地上同样密密麻麻地散布着的落花。
“我们还有对花被踩踏的不忍吗?”
他写得棒极了,“从那个时刻开始,你有了欣喜,也有了忧伤。
我们要一生怀着这欣喜与忧伤,走过通向美的漫长途径。”
他写他看到的平凡的万事万物,同时也写人生百态。
他让我们学会如何在尘世中安放自我。
后来,我想他要把这本书送给自己的母亲,大概是想要告诉她,我可以在这个尘世中过得很幸福,我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和众生在一起,看过百态,还会在内心深处葆有“美”。
“旋子,我们都无言以对,不是吗?我们活着沮丧,活着无奈,活着毫无缘由热泪盈眶,只是因为刹那间心里什么久未开启的地方忽然被触动了。
我们刹那间懂了什么,却说不清楚。
我们同时看到了生与死,看到了盛旺与凋零,看到了繁华与幻灭,看到了洪荒到劫毁,看到了终始因果,如此就在眼前。”
网友评论